高壓臨頭,緊箍咒已套在頭上,你仍然覺得精神爽利嗎?近日胃口如何?睡眠安否?呼吸暢順嗎?疲倦了?乏力吧?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撲面而來,避無可避,可能你還要欣然面對,逃不了的,先要保重身體,維持體力,面對日後。
炎夏殺到,翳熱又潮濕,暑邪容易入侵身體,形成暑濕、暑熱,引致發病。這段期間的感冒患者會較為難癒,腸胃消化能力變差,容易出現沒胃口、便秘或者肚瀉,甚至發熱惡寒。這是暑天常見的感冒症狀,通常來勢不洶,很多人最先出現的胃腸症狀,另一症狀,就是倦怠、嚐睡,以及不喜涼冷氣。大家失去了很多自由,但自己身體自己保護,保健的自由還是有的。
夏季飲食應以清淡、消暑為主,平日多吃蔬菜、水果及喝足夠開水,少吃辛辣、肥膩、煎炸、難消化的食物,否則容易生病。
天氣熱辣辣,氣氛沉甸甸,喝一杯凍飲、吃一口沙冰,的確令人感覺暢快又略舒鬱悶,但是過度吃喝生冷、冰凍、寒涼的食品飲料,都容易傷害脾胃,導致消化差,濕邪在體內停滯。真想喝凍飲及吃生冷時,請先將目標食物置於室溫下「回溫」少少才吃喝,或者只加少許冰塊,這樣吃喝會「冇咁傷」脾胃功能。
以下是步入酷暑的注意點:
1. 早上起床後,空肚可以食早餐,但千萬不要吃生冷食物或喝凍飲,否則日積月累下,腸胃正常功能一定會受損。
2. 夏天當然想食雪糕,建議飯後才吃,多吃惹痰及傷脾聚濕。
3. 長者、小朋友、體虛人士,都應少飲冰水、汽水及凍飲。
即使走上街頭,熱也累,喝凍飲都應該適可而止,汗流多了,如果在安全情況下請抹乾身上的汗,才進入冷氣逼人的地方。炎夏戴口罩已經令人難以暢順呼吸,若再上急走及快跑,小心中暑、暈倒,這時同伴很重要,同伴可用凍水為你淋面或用冰的濕毛巾為你敷額頭及頸,但補充的水份最好是稍涼的水、不要是冰水,否則消暑不成,反影響腸胃。酷暑,高溫,一定要注意安全。
蘆根竹蔗荷葉茶
材料:蘆根3錢,竹蔗1斤,鮮荷葉1塊(大),冰糖及鹽各少許,水3,000毫升。
製法:1.全部材料洗淨;竹蔗切段及開邊;鮮荷葉撕成小塊。
2.全部材料加水,大火煮滾後改用中火煮70分鐘,加糖、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祛暑化火。適合一家大細飲用;有助改善身體因盛暑、天氣熱而導致的小問題,防止中暑,令身體易於適應酷熱天氣。
蘆根長於清肺胃之熱,並能生津止渴,具有清熱而不傷胃、生津而不戀邪的特點,對熱氣引致的煩熱口渴有很好功效。鮮荷葉功效解暑清熱,升發清陽。用於感受暑熱、頭脹胸悶、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竹蔗清熱而不寒,含有天然糖份,有助補充體力而又不會令人吸收過的糖份,很適合在體力消耗大時作輔助飲品之用。
以上茶方性質平和,基本上適合健康或體質無異常者飲用。
夏天殺到,除了熱、還有濕,此時最宜吃冬瓜。冬瓜是夏日之瓜,冬瓜吃得多,你對冬瓜的認識又有幾多呢?
中醫典籍《名醫別錄》記載:「冬瓜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冬瓜性微寒、味甘,能清熱生津,消暑除煩,養胃生津,解毒、去心火,還有化痰積、止喘咳、消痔瘡、化痘疹的作用,並能去宿醉,行尿、去水腫,所以在夏日食用最為合適。
現代研究發現,冬瓜含有豐富維他命C及維他命B族,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較低,脂肪含量也很低,還含有碳水化合物、亦含有鈣、鎂、磷、鐵、鋅等礦物質。冬瓜因含納量較低,對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腎炎、水腫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因此,冬瓜既解渴、利尿又不會令人缺水、以致電解質失衡,可消腫而不傷正氣。
現代醫學研究也認為冬瓜適合腎炎、心臟病、肝硬化、腹膜炎等患者食用,以上患者若受腹水、小便不順暢之困擾,可多食用冬瓜輔助治療,以令小便順暢、以利腹水消減;高血壓、腎病、浮腫病等患者食之,亦有一定的改善症狀功效。冬瓜含有丙醇二酸,能有效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冬瓜本身不含脂肪,熱量也不高,常服有助於纖體、減肥,也很適合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充飢」。
冬瓜雖好,不過,胃寒或陽虛者,請勿多吃,或在烹調冬瓜的時候,多加生薑,以中和冬瓜是涼性。雖然加薑能抵消冬瓜之涼性,但仍是不宜久病未癒、嚴重腹瀉,或病後極為虛弱的人食用。
如果用冬瓜煮湯,最好連皮、籽一同煲煮,因為它們皆有藥用價值及功效,請勿浪費。
冬瓜籽性涼,味甘;具有潤肺,化痰,消癰,利水的功效。中醫常用之來治療痰熱咳嗽、氣管炎、肺癰、腸癰、淋病、水腫、腳氣、痔瘡、濕熱帶下等疾。冬瓜籽還具有美容功效,用來敷面,能消除褐斑、雀斑、潔膚、美白,並可改善肌膚的光澤。
冬瓜皮性微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來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本草綱目》中記載,以冬瓜籽洗臉、洗澡,可令人皮膚白皙有光澤,是美白養膚的妙品。
如果你不想煲冬瓜湯、煮冬祛濕袪暑茶,或用冬瓜用烹調一般菜餚,可以試試以下簡單便利又適合夏天食用的冬瓜汁。
想去消暑、清熱,水腫及減肥,又不想花時間者,可飲冬瓜汁。做法很簡單,冬瓜半斤,洗淨外皮,切成小塊,以高效搾汁機搾成汁,再將之煮滾即成。最宜在午餐時飲用。
冬瓜面膜
材料:冬瓜肉50克(去皮),冬瓜籽10克(研磨成粉狀),麥皮1湯匙
製法:將冬瓜搗爛成茸,加入冬瓜籽及麥皮,拌勻即成。
用法:敷在已清潔的皮膚上,20分鐘後,以清水洗淨即可。隔日一次。
功效:淡斑,淨肌,去黃氣、改善皮膚的光澤度,均勻膚色。
近日天氣轉涼及乾燥,除了皮膚需要周全的保濕及滋潤之外,人的咽嚨都好需要濕潤。咽乾喉涸,會令人易於生病,就算唔病,但是一直乾涸的喉嚨,會令人好唔舒服,甚至想咳。
大家都知道,現在瘟疫蔓延時,你一咳,身邊的人都「怕咗你」你,咁樣好尷尬嘛。唔想尷尬,你需要保護好咽喉,要喉嚨舒服,就要解渴生津,口腔內常有足夠嘅口水滋潤著,是抗菌的重要因素,另外,咽喉不常發乾,也有助減少病毒入侵支氣管的機會。津液足即表示肺不燥,在疫症擴散時,請常保口腔濕潤、咽喉不涸。
要生津,除了喝足夠的水之外,最好是喝暖水,宜小口慢飲,且飲得頻密些。冷天喝凍飲及冰水,更加傷身,嚴重影響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更令肺臟的通散佈滋潤物質的能力下降,從而導致津不生、咽不潤,易生病。
少吃辛辣、煎炸、燥熱的食物,也是瘟疫蔓延時的基本自保招數,強身防疫,萬事之餘,識「揀飲擇食」亦都係好重要。有睇開此專欄嘅讀者,你懂的。
生津潤喉茶
材料:五味子1克 蘆根2克 北沙蔘3克 玄蔘3克,胖大海3 枚,水1200 毫升,蜂蜜適量
煮法: 全部材料洗淨,(除蜂蜜外)全部材料加水以大火煮滾,改文火煮20 分鐘,熄火,隔渣取茶,待茶溫降至60度以下時,可按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蜂蜜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解渴 生津,潤肺利咽。有助改善非感染性的慢性咽喉炎;有助清音及開聲,適合時常需要說話的人士飲用,例如:老師、DJ、歌手、銷售員 、媽媽或爸爸(study from home,好多時候家長都要做埋老師嘅工作)等。
宜忌:長期病患者、孕婦、對上述材料過敏者、有懷疑者,服前請諮詢中醫師。
「我日日都好攰,但係晚晚都瞓唔好,自從過左年之後就係咁,其實我我每年一到呢啲似熱還涼、濕濕笠笠嘅日子,我冇覺好瞓。許醫師,妳有乜嘢辦法令到我瞓好啲?」
乾燥的秋季已經來到,天氣異常乾燥,加上疫症不退,消毒雙手就是每日必須重覆做的事,勤洗手,以及頻繁使用酒精搓手液、抗菌產品和消毒用品,導致雙手皮膚敏感,或患俗稱「主婦手」的人更困擾。
本來很脆弱的皮膚,因長期濕水、接觸刺激物質如:梘液、肥皂、搓手液、消毒水、濕紙巾、洗潔精、含有化刺激物質較多的護手霜等,可以令到皮膚出現乾、紅、痕癢、脫皮、紅腫,以及長小水泡等症狀。秋冬季是「主婦手」高發季節,嚴重患者的手部會痕癢難耐,甚至皮開肉裂,流血、滲液,若不及時處理,可以導致局部皮膚感染、潰爛等嚴重情況。
「主婦手」的中醫證型主要是以下兩個。
1. 濕熱並重型
易見於急性發作期,皮膚多會呈現鮮紅色,痕癢較嚴重,皮膚會起小水泡,甚至滲液、流出黃色液體。濕熱並重型患者容易口乾、有口苦、口氣;易便秘、大便較乾硬,以及小便會偏黃和較為混濁。舌苔較厚及膩、舌色較紅。
花皮根外洗療方:
材料: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各20克,白鮮皮、百部各30克,白茅根15克,水1,500毫升
製法:全部材料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中慢火煮20分鐘,隔渣取藥液;待藥液溫度變涼時即可使用。
用法:潔手後,將雙手泡浸在藥液中,浸5-10分鐘,抹乾手後塗上刺激成份少的護手霜。每日浸1-2次。
功效:功效: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化濕涼血,止痕消炎。
注意:只供外用,不宜內服。
2. 血虛生風型
皮膚極之容易乾燥,皮色黯淡,時常出現脫皮、龜裂,甚至滲血情況,反而滲液會較少出現;有些患者會伴有全身症狀,例如血虛較重者,較易出現頭暈、頭痛、手腳麻痺,月經不調等情況。
二黃雙白外洗療方:
材料:生地黃、黃精各30克,白疾藜、白芍各20克,地榆10克,水1,500毫升
製法:全部材料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中慢火煮30分鐘,隔渣取藥液;待藥液溫度變涼時即可使用。
用法:潔手後,將雙手泡浸在藥液中,浸5-10分鐘,抹乾手後塗上刺激成份少的護手霜。每日浸1-2次。浸泡後再外洗患處,每天一次,每次浸泡30分鐘。
功效:滋陰養血,涼血活血,滋腎潤膚,止瘙癢。
注意: 只供外用,不宜內服。
香港全年最舒服的兩個月到了,乾爽、不悶熱,行山時看見樹葉開始掉落多了,對大自然的轉變,植物、動物往往較人來得敏銳。有幾個一同行山的朋友不約而同表示,近兩周忽然「頭痕多左」,梳頭及洗頭時發現「甩頭髮多左」。問:「到底中醫點睇呢個問題?」
心者,心臟也。心,心思也。心,可以是一個器官,也可以是人良知所在,良心是也。大家近來曾經心痛嗎?為良知、為我城、為公義、為自由、為傷者、為一切在頃刻之間被摧毀的香港法治與價值,誰不心痛?!抱歉!早前港殤日筆者沒有能力執筆而脫稿,因為我的心真的很痛。
香港人仍在兄弟爬山的山腳下,離攻頂很遠,荊棘滿途,也許永遠不能到達終點,也許死傷枕藉,也許無力再上,筆者知道仍然會有很多無畏無懼的香港人,為我城、為未來奮力而戰,犧牲在所不惜,有人或許會問,值得嗎?筆者不敢說;有用嗎?沒有肯定答案。反正就是有很多人不甘於做沉默的奴隸。
Be water,水是百變的,此刻正值秋季,燥邪當令,水能化燥,大家請小心保重身體,健康才能應戰,抗爭要夠體力,催淚煙、胡椒噴霧皆傷肺,秋日肺臟最易害病,我們要先護肺再補氣,化燥要靠水來滋潤,抗爭也一樣,危險時如水般散去,安全、不受傷、不被消失才是最重要,血肉之軀抵擋不了槍彈,不要無謂犧牲。
上周二(10月8日)是節氣中的寒露,詩云:「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忙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的開始,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十七,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人體陰陽(生理)平衡。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秋日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筆者建議大家順應節氣,因應形勢,調養身體,制定策略,確保身體健康,安全至重要。以下食療大家不妨多吃,以保肺養身。食療養生是離不開要用水的,請手足謹記Be Water。
百合蓮子銀耳粥
材料:百合40克、銀耳2朵、蓮子30克、米100克、冰糖適量,陳皮一小塊
煮法:全部材料加水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糜成粥時加入冰糖煮至糖溶即成。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滋潤皮膚,化燥益氣。
雖然中醫古籍沒有記載現代「發明」的「化武」有關的醫治方法,但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去看待受香港「執法者」的「化武」影響而出現各類皮膚問題患者,應該也應照濕疹病患者的飲食原則去「戒口」一段時期,待皮膚問題改善後,才適宜視乎身體狀況去作正常飲食。
忌食發物
當皮膚出現各類瘡、疹及搔癢等問題時,中醫認為應該戒吃易發、濕毒的食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蔥、蒜、薑、堅果仁、韭菜、辣椒、草菇、胡椒、花椒等;也忌吃易誘發血熱及瘡瘍的食物,如:甲殼類海鮮、鵝、鱔、鰻魚、羊肉、牛肉、乳鴿、糯米、咖哩、慈菇等;也不宜用以下的烹調方法,如:火鍋、燒烤、煎炸;戒吃易引起腸胃濕及熱的食物,如:杧果、荔枝、龍眼、榴槤、菠蘿、櫻桃等;盡量避免進食含有各類人造色素、化學調味、防腐劑的食物;不吃發酵、醃製、不新鮮食物,如乳酪、泡菜、榨菜、梅菜、鹹魚、酒糟、米醋、生醃海鮮等,含有較高組織胺而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飲食宜清淡
由於這類患者往往處於由火熱、濕毒之邪相互為患的階段,故此飲食宜以清涼清淡為主,宜多吃具有清熱解毒作用之品,例如:冬瓜、薏仁、青瓜、綠豆、馬齒莧、生菜、菜乾、霸王花、百合、雪耳、無花果、雪梨等。
因為二噁英會積聚在人體脂肪內,所以也應避免高脂食物,產生大量熱能,如:肥肉、高油份烹調、肝臟、一切動物內臟、海膽、各類動物卵等。忌服補品,因為補藥大多數是溫熱之品,補使人內熱加重,令病情加重。戒高糖食物,糖過多令皮脂腺分泌增多,從而使瘡疹連續不斷地出現。
藥膳改善皮疹
薏米綠豆粥
材料:薏苡仁,綠豆各50克,陳皮一小塊,米半杯,水2,500-3,000毫升,鹽少許
煮法:全部材料洗淨,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至米糜豆爛,加鹽調味即成。也可按個人口味加少許瘦肉同煮。
功效:清熱、利水、除濕、解毒。改善血熱、血毒。有助消瘡去疹。
俗話話「藥補不如食補」。食療在冬季養生中尤其重要,冬日的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宜少食過鹹,稍多吃苦味的食物,原因是冬季為腎經當旺,而鹹味歸腎,苦味歸心,根據五行理論,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吃多了鹹,就會使本來在冬日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另外,冬季宜多飲暖水,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食物,少飲烈酒。冬天營養攝取宜適當增加熱量,可適當多吃些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堅果、米、麵等。冬季是「封藏」之季,適宜食用具有溫性的肉食,如鹿肉、牛肉、雞肉、羊肉。溫性蔬菜相對不多,茼蒿(唐蒿)及韭菜是較常見的溫性菜,冬季宜多吃。茼蒿一名之來源,據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載:「茼蒿之釋名,指其別名為蓬蒿,且形氣同乎蓬蒿,故名。具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之功效。」現代發現其葉、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含鈣、鐵。茼蒿具有菊科植物特殊的蒿氣,具健胃、暖胃作用,能幫助消化、舒緩咳嗽;而且含有豐富的葉綠素、膽鹼,具補脾健胃、降壓益腦的作用,胃寒、脾陽虛者宜多吃。
韭菜也是冬日宜多吃的蔬菜,別名包括:起陽草、壯陽草、洗腸草、扁菜、懶人菜、豐本、草鐘乳、長生韭。其味辛、鹹;性溫。具有健胃暖中,溫腎助陽,散疲活血、增進食慾、補氣壯陽、殺菌消炎等功效;可改善腎陽虛弱,腰膝酸冷,陽痿早洩,小便頻數,脾胃虛寒,噎嗝反胃,腹中冷痛,洩瀉或便秘等問題。
據《本草綱目》記載,韭菜的功效為補腎溫陽、益肝健胃、行氣理血、潤腸通便,主治盜汗、遺尿、尿頻、陽痿、遺精,噎隔、反胃,下痢、腹痛,婦女月經病,經漏、帶下以及跌打損傷、吐血、鼻衄等症。韭菜雖好,但是患有眼疾者慎食;陽亢及熱盛者忌食。
以下的美味食療,宜在冬日天冷時飲用,可禦寒、暖身,減少身體受寒氣侵襲的機會。
薑蔗飲
材料:黑皮甘蔗600克,連皮生薑4片
製法:甘蔗去皮,切成細段,生薑洗淨外皮,切成小塊;將甘蔗及生薑榨汁。雙汁以大火煮滾即可熄火,待汁溫適宜合入口時即可飲用。
功效:和胃止嘔,清熱解毒,袪風,潤肺。適宜冬日著涼或受寒後馬上飲用,有預防傷風的作用。
禁忌:糖尿病患者不宜。
豬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接連見了多位因為「農曆新年長假綜合症」來應診的病人。
近日麻疹肆虐,很多大人即使曾經接種過麻疹疫苗也一樣「中招」,到底中醫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助人增加抵抗力,降低被傳染的機會呢?最近很多人問筆者以上的問題,我仍然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相信很多人會心想:許醫師答得好「行」咁喎,別心急,且細看下文就會清楚。
處暑節氣過後,即使沒有一絲秋涼的感覺,但空氣中的濕度已經降低了,燥邪開始增加,你會感到皮膚變得乾燥,口渴感增加,鼻孔相對易乾癢及乾性分泌物會增多。
因此,在飲食應以預防燥熱為主,減少進食煎炸、易上火的食物,應以甘寒食物為主,多喝滋潤湯水、多吃清潤的蔬果,例如:西洋菜、雪耳、雪梨、百合、蘿蔔、粟米、杏仁、杏仁、無花果、蜜棗、羅漢果、芝麻、沙蔘、玉竹、石斛、海蔘等。
以下這個食療有減少燥火,保持肺臟健康。
粟米竹蔗潤肺湯
材料:
粟米2條西施骨1斤竹蔗半斤北沙蔘1両玉竹1両百合1両乾瑤柱2粒陳皮一小塊生薑3片海鹽少許清水2,000毫升
製法:
1. 粟米去衣,洗淨,連鬚、切數件。
2. 洗淨竹蔗的外皮、切成2吋長的節段,每段從中間由上至下切成4份,用刀略拍蔗段,有助出味。
3. 用清水浸北沙蔘、玉竹、百合2小時,水棄掉不要。
4. 西施骨汆水片刻,取出洗淨、去淨油脂。
5. 陳皮浸軟,刮淨內瓤。
6. 注清水入高身湯煲內,加入全部材料(海鹽除外),以大火煮滾,轉中慢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近月香港時局,各位家中長輩有冇被「派多了」很多中秋節應節食品——月餅?除非你是月餅癡,否則不會不知月餅是不能多吃、不可過吃的,因為月餅是「三高」食物,即高糖、高脂、高熱量,多吃壞健康,尤其是年長人士,更不宜多吃,否則隨時會生病,免費派的那些餅,派的人背後用心,更不好猜度,香港人都懂的,小心為上。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月餅?
雙黃蓮蓉月餅是月餅中的經典,是送給禮首選,不過,其中的蛋黃是高膽固醇食材,加上搓蓮茸時下的的糖和油脂成份,令到雙黃蓮蓉月餅變得很「危險」,一個約200克重雙黃蓮蓉月餅所含熱量大概700至1,000千卡,比相同重量的白飯高很多;油脂含量則可達30%以上,糖含量也可達50%以上。
中醫認為月餅甘甜油膩,是屬於不宜多吃的「肥甘厚味」之品,現代人喜喝凍飲,也愛吃生冷之品,吃月餅時更喜伴以生果及凍飲,對健康損害更大,月餅的脂及膩(糖)遇熱會易「化」,遇冷則易「凝」。肥膩之物「凝滯」我們消化系統,輕則影響消化,造成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重則可以導致臟腑功能不良,形成疾病,如誘發固有的消化系統疾患。
筆者曾有一名中年病人,因為不想浪費,所以連續10天吃一個月餅作早餐,到第10天晚上,出現急性嚴重腹痛,原來是患了急性胰腺炎,她的身體受不了連續「三高」早餐,出現了極端反應,最後她住院7天才把其急性胰腺炎治好。及後服用了一個月中藥才恢復正常消化力,足足要戒口、忌吃肥膩難消化的食物3個月,健康才回復舊觀。另外一名曾患膽囊炎的長者,她一時不覺意,在3天內吃了4個雙黃蓮蓉月餅,之後她的膽囊炎再度復發,需要留醫治療。
更常見的是人們吃月餅後,出現厭食、腹脹、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胃不適而來診,建議吃月餅時伴以熱茶,對消脂化膩更有效,特別推薦普洱菊花山楂茶,因為月餅經過烤烘,多吃了易「熱氣」;而冰皮月餅、雪糕月餅則是生冷之品,易令人「濕」,所有月餅都是偏甜膩,所以開胃、消滯、降脂、清熱的普洱菊花山楂茶就能幫助改善吃多了月餅所帶來的健康問題。
普洱菊花山楂茶材料:陳年普洱茶葉10克,杭白菊花2錢,山楂(搗碎)3錢,滾水1,000毫升製法:全部材料加滾水浸泡20分鐘,待水溫合宜時,即可飲用。可重覆加滾水泡浸飲用,直至味淡即棄。功效:消滯解膩,助消化及清熱氣,也可降脂及去油。服法:多吃肥膩時,宜每天飲用。平時可按飲食習慣,適當飲用。
胡椒:胡椒味辛、性熱,入胃、大腸經;具有溫中下氣,消痰解毒的功效。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鹼,還含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膩,助消化。
適當服用胡椒能增進食慾,改善因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也可舒緩腸鳴腹瀉,並治療風寒感冒。胡椒亦有防腐抑菌的作用,可解魚蝦肉毒。
胡椒幾乎人人吃過,但是被「噴椒」你又領受過未呢?筆者翻查醫書,未見過有關被噴椒後的應對策略記錄,只好根據中醫對上述胡椒藥性的分析,結合一些現代醫學知識、經驗,嘗試整合一些受椒後的應對方法,也希望各同道留言建議及指導,一同找出對受椒者最有用的做法。
當受椒後馬上用生理鹽水洗眼及皮膚是必須的,經過現場急救處理後,很多時候,胡椒噴霧對皮膚及黏膜的傷害仍然會持續數天不等,這個時可以用以下調配的外用油膏走幫助減輕皮膚上的「赤赤」痛及熱「辣辣」。
茶花籽油乳木果蘆薈膏
材料:茶花籽油50毫升, 乳木果脂50 克,天然蘆薈膠100克,生地黃、玉竹、金銀花提取物各10 克製法: 首先用熱水座暖茶花籽油後加入乳木果脂攪拌至溶解,分次加入各中藥提取物,攪拌均勻、加入蘆薈膠,攪拌至各種材料完全融合即成。用法: 用來塗抹被噴椒的皮膚,可塗抹多次,只要有需要即可外搽患處。受椒皮膚,請勿用熱水沖洗。不宜使用在有傷口的皮膚上。
圖片來源:Pinterest、Pixabay
在家日子多了,不便外食,煮飯仔之餘,一煲老火靚湯在當下瘟疫之時更可慰藉人心,因應天氣變化煲合時又美味有益的靚湯之外,湯水亦應根據個人體質而有不同變化,這樣飲湯對健康更有裨益。
古代的湯就是藥,後來隨著社會逐漸富裕,醫家亦明白飲食是致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有不時不食、揀飲擇食之必要,後世慢慢把湯藥演變成為日常飲用的湯水,從生活日常中維護健康,防病養生。
湯水是食療一種,並不是治病處方,只適合在無病之時飲用,病了應求醫。
湯水會因時因地而有變化,香港由於易濕夾熱,尤其是春天,袪濕湯水乃是主流,而個人體質也是揀湯來飲之另一重要依據。
濕重者,若本身是陽氣不足便兼補陽氣,而脾胃差又濕重者,則要先健脾再祛濕才能見功。即使「飲了不對的湯」也不要太過擔心,一般用於食療的食材皆應是性質平和,飲了不對應體質的湯,最多是功效不顯,不再喝多數就沒事的。不過,若本身有病患便要小心選擇湯水,例如尿酸高者便不宜飲用豆類湯水、糖尿病患者不宜喝澱粉質重的湯水等。
很多人都以為老火湯一定要煲煮數小時,這是錯的,湯料以蔬菜為主的,一般煲滾後約1至1.5小時就行,至於有材料適合久煮的,如土茯苓、粉葛、鹿筋、鮑魚等,也不宜多過3小時。
祛濕清熱抗疫湯
濕熱體質者體內濕熱氤氳,排泄不暢,內外皆顯得「濁」,臉上起痘,背後、臀部也生小癤腫,而且舊痘才去新痘又起,尿黃味重,頭油、臉油多,易有口氣,又易感覺翳悶,故容易急躁易怒熱氣。熱與濕最喜一起侵害我們的健康,所以濕熱體質的養生關鍵就是在於祛濕清熱,避免濕熱加重,要多吃袪濕及清熱的食品,如薏米、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馬蹄、粉葛、粟米、茯苓等甘寒、甘平的食物,飲食宜清淡,戒甜食及煎炸等燥熱食物。
茵陳薏米赤小豆瘦肉湯
材料:茵陳5錢,薏米、赤小豆各1両,土茯苓2斤,瘦肉1至1.5斤,生薑4片,蜜棗5粒,陳皮1小塊,水3500毫升,鹽少許
煮法:全部材料洗淨、處理好,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3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袪濕,化積利尿,有助身體抗衡潮濕天氣的壞影響,減少生病。
服法:每周可喝1至2次。基本上上適合所有體質無異常者。
香港面臨極嚴重的疫症侵襲,靠政府不如靠自己,一定要身、心強壯才能避免感染。面對烈性傳染病,要保持身體強健就係人都明白,但心也要夠強壯,又何解呢?
大家面對的是極其艱難的困境,幾乎各大、小公司及機構都在「打逆境波」,沒有強壯心靈,如何面對壓力?內心強大才能夠沉著應對面前的種種困難,身體要健康,內心要強壯,大家戰勝疫病。
人體賴以存活的能量中醫稱之為「氣」,氣會在人體內及人體外保護我們的身體,而存在於外在環境中(自然界)流動著的也是氣,該種氣正常的時候是正能量有益於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但當某些狀況發生,又或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氣可以變成「邪氣」(致病原),若侵襲人體,就會令人生病。人體需要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身體內在的氣也必須充實,才能有效抵禦外界的邪氣來襲。當疫病蔓延之時,必須維護身體之正氣,方是恆久有效的抗疫祛病之法。
很多人問筆者,中醫有何方法可以在「武肺」來襲時,減少被傳染的機會?
最籠統的答案就如上段所言,雖是籠統卻是中醫的核心真理。以下是筆者參考及綜合很多文獻而整合出的一些有助強身健體之法:
1. 早睡及睡足
睡眠充足及質素良好的睡眠,對於維持人體的免疫力十分重要,有助身體所有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中醫按人體經絡運行規律認為,最理想的睡眠時間為晚上11點至早上5點,如果可以早於午夜前睡,對養生最有幫助。
2. 舒緩壓力,放鬆情緒
多深呼吸、減少看負面新聞及訊息、在家做運動,選擇令自己舒服的方式舒緩壓力。可服用素馨花、洋金菊、貫葉連翹等草藥幫助減輕情緒壓力。
3. 良好飲食習慣
別吃煎炸、辛辣、油膩食物,不生冷、冰凍之品,以免體內積熱及生濕。過於滋膩難消化食物也要少吃,這些食物均會導致氣滯,阻礙各臟腑功能,令身體的陰陽失衡。均衡飲食,多喝暖水,適量時令湯水,根據自己體質去選擇合適食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4. 保持大便暢通
大便是人體的廢物,體內廢物若不及時清理排走,會令人體內的毒素增加,對腸胃是負擔,中醫認為體內各臟腑機能平衡、協調時,身體對疾病的抵禦能力及療癒能力也會更佳。去積滯,護正氣,是維持人體健壯之道。
護肺化積健身湯
材料:髮菜1両錢,眉豆1両,雞腳4隻,蜜棗五枚,百合1両,南杏8錢,北杏3錢,瘦肉1斤(汆水、切小塊),陳皮一小塊,生薑2片,水3,000毫升,鹽少許
煮法:全部材料洗淨,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即成。
功效:清肺生津,潤髮膚,改善便秘,去內積除腸垢。適合肺燥咽乾,髮膚乾暗,大便乾結者飲用。全部材料性質溫和,幾乎人人合用。髮菜性偏寒味甘,無毒,入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小便,清熱消滯,軟堅散結,理腸除垢,消滯降壓,清肺化痰等功效。
支氣管炎是由病毒或細菌等引致的常見呼吸道感染,高發期通常在秋冬至春季之間。
孩子最初可能會出現發燒、流水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症狀,但咳嗽情況比起傷風、感冒來得嚴重些。其他症狀包括:呼吸快速、淺短,更易煩躁、發脾氣,或愈發疲累,胃口差,食量少,睡眠不安穩等。病初多是乾咳、咳較弱;數天後,可能咳出大量痰液,咳聲較響。這是孩子病情好轉的跡象,說明其身體正在清除痰液。
中醫治病一定先會作辨證才處方中藥,中醫會將該病歸入外感肺系疾病類。中醫處方不會以單一的中藥或藥方來作治療,會針對每位患者的體質、症狀,因人而異、因證而異地選取不同方法、不同藥物來治病。
一般多會先以袪邪為主,後再以止咳平喘為輔,該病的病邪可以是風熱、風寒、風燥,根據辨證之後,會使用對應不同病邪的藥方來治療;在緩解期會多用一些止咳化痰的中藥。
了解傳染途徑
支氣管炎非常普遍且易於傳播,會經由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噴濺出的飛沫進行傳播,觸摸感染者碰觸過的物品(如玩具等),也會被傳染。小孩碰觸自己的眼睛或口鼻時,也可能令使自己受到感染。所以戴口罩、保持個人衛生、室內空氣流通、少去人多擠逼的地方、少接觸公用物件、勿讓小孩亂摸東西等,都是日常防病的有效措施。
教導小孩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遮掩口鼻,防止病菌傳播,紙巾用完後應丟入垃圾桶,並洗手。讓生病的孩子請假留在家中,不要外出或上學,對康復是很重要的。
患病時要喝足夠水份,進食清淡有營養而易消化的食物,要吃蔬菜以保時大便暢通。
清肺化痰湯 (適合1歲或以上)
材料:百合1両,白果5粒,羅漢果1個,北杏仁3錢,南杏仁6錢,川貝母3錢,瘦肉1斤,水2,500毫升,陳皮1小塊,鹽少許
煮法:全部材料洗淨,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60分鐘,加鹽調味即成。
服法:1-2歲,每日可分次共喝湯500毫升左右。2歲或以上,可每日可分次喝湯500-800毫升。每周2-3次。
功效:清肺止咳、去肺熱,化痰。適合咳聲較響,適合痰聲重、痰稠、痰色黃、痰液較多者服用。
註:如有懷疑、或對上述材料過敏者,勿服。如未能辨別證候,服前請諮詢中醫師。
一覺醒來,腳一落地,即時大叫:「哎呀!」腳跟痛得要命,站不住、行不得,抱膝揉腳,抱怨腳踭痛或腳底疼痛,這是患上足底筋膜炎的常見情況。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下肢痛症,較常出現在女性、肥胖者、運動員及老年人身上。
小心錯誤步姿飲食
人站立及行走時兩側腳跟骨承受着人體重量的65%,每天的走路、跑跳都會着力於腳跟骨與筋膜交界處,又稱為接骨點,會因為走路姿態不當,跑跳時用力不當,或者是扭、挫、牽拉等情況會時有發生,均容易對接骨點附近的軟組織造成撕裂傷。一般輕微的撕裂傷,在休息、睡覺時「纖維母細胞」會幫忙修復好,但當撕裂傷嚴重或重覆受傷時,機體不能自然療癒,就會變成慢性發炎,日久,足底筋膜逐漸形成纖維化,使血液循環變差,令纖維母細胞難以進入受傷區域去修補組織,發展成「痛至寸步難行」的病況。
通常在一段長時間不使用腳部後,例如:睡覺、久坐後,當患腳一踏在地上時,突然的負重,令到處於長期慢性發炎中,其彈性已變差的筋膜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張力,足跟就會出現撕裂感的疼痛,需要待一段時間(一般15-30分鐘),疼痛才會慢慢減輕。有些患者,初患足底筋膜炎時由於疼痛輕微又或很快消退,而置之不理,導致症狀加重,因而影響其治療效果。
有些人長時間身處冷氣環境之內,加上運動量不足,又或者嗜吃生冷凍品,長期精神壓力大等因素,都可致身體的氣血凝滯,當人體經絡、血脈中的氣血不通順,則有機會造成痛症。身體虛弱或年老,又會因肝腎不足,令筋肉之濡養不夠,也容易引發痛症。有些人會因為勞損(如運動員)、姿勢錯誤而令腳部各細骨之間的關節磨蝕,令到具有潤滑作用的關節液流失,從而演變成骨刺,而令痛症發生。
足底筋膜炎屬中醫學中的「筋傷」範疇,中醫理論認為,有兩條經絡循行於相關位置,分別是「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的足少陰腎經,以及「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循行於足底的足厥陰肝經;因此,該病與肝腎有密切關係,也是肝腎衰退的表現之一,由於虛損導致局部氣血壅滯,不通則痛而成。
冬天做好雙足保護
患者必須做好雙足的保暖,冬天時最好穿襪睡覺,天冷時不要只穿拖鞋或涼鞋,一定要穿襪子,不宜穿短褲及短裙,最好整個下肢都暖和及不被風吹到。病發時不吃酸辣及生冷,勞逸結合,別過於操勞雙足,穿保護性能好的鞋子,別穿高跟鞋及人字拖。最佳的治療方法是找中醫師診斷,按各人的證型及針對成因,作外療內治,針灸、推拿都是極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以下分享的外用藥方,適合肝腎不足,氣血不暢的患者,特別適合在近日天冷時在睡前浸腳,除了對改善足跟痛有幫助之外,更可暖足、暖身,令人睡好些。
活血通脈浸腳方
材料:粗鹽1湯匙,紅花3錢,吳茱萸3錢,田七(打碎)5錢,七葉蓮5錢,艾葉3錢
做法:全部藥材用紗袋袋好,放入1,000毫升水中以大火煮滾後,改中慢火煮20分鐘,熄火備用
浸腳方法:
1. 準備一個高身些的水桶(最好是木桶),倒入剛才煮好的藥湯,加入粗鹽拌至溶解,再加入適量的溫水以調節水溫,浸腳溶液的溫度最好在攝氏40度左右,不宜超過42度,雙足放入熱水前,最好用手踭先測試水溫。
2. 浸腳液最好能浸至膝下,因為可通過熱力來放鬆小腿及腳上的肌肉經絡,保持使血氣流通,循環暢順,以上藥材皆有疏通經絡,舒緩痛症的療效,通過浸腳有排出體內的寒氣,以緩降虛火,令人溫暖及安睡。
在每晚睡前30分鐘進行是最佳時間。
本月5月20日是小滿,這個節氣到之日氣溫明顯增高,如果(貪涼臥睡)喜歡開大冷氣及風扇來睡覺,很容易引發風濕、濕性皮膚病等疾患。
小滿至下一個節氣的養生,最重要是做好「未病先防」這一點。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人們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變化,保持身體內環境與自然界外環境的協調,才能健康無病。
傳統上,小滿開始就是各類皮膚病的好發期,特別是西醫稱之為蕁麻疹的「風疹」。《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顯示古代醫家對此病早已有所認識。
風疹的病因病機主要是:
1. 由於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來。
2. 濕鬱肌膚,復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鬱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
3. 與身體狀況有關,多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鬱於肌膚發而為病。
風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並伴有皮膚異常瘙癢,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
風疹一般可分為3個證型:
1. 風濕型:皮疹色白或微紅,兼有身重,脈見浮緩,身受風濕之邪鬱於肌膚。
2. 風熱型:其疹色紅赤,癢甚,遇熱加重,脈見浮數,此為感受風熱之邪。
3. 胃腸積熱型:疹色紅赤,兼見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脈多見數風疹色紅為熱,腹痛便秘為腑氣不通,胃腸積熱之徵。
不論是何種證型,飲食均宜以清淡為主,多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綠豆、冬瓜、絲瓜、青瓜、西芹、馬蹄、西瓜、山藥等。忌食肥甘厚味,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鮮、生冷凍飲、甜食,酸澀、辛辣、溫熱助火之品,以及油炸、煎焗、燒烤之物,如蔥、生蒜、生薑、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蘑菇、蝦、蟹等各種海鮮,發物如、牛、羊、鵝等肉類,也不可吃竹筍、草菇、花生、酒類等。
西芹冬瓜豆腐綠豆湯
材料:西芹菜半斤,冬瓜1斤,豆腐2磚,綠豆1両,瘦肉1斤,生薑3片,鹽少許,麻油1茶匙,水1,800毫升。
煮法:1.芹菜去根、洗淨,切成小段。
2.豆腐成幾塊;冬瓜去皮、籽及囊,切成小塊。
3.綠豆洗淨、以清水浸2小時。瘦肉洗淨、汆水,切成小塊。
4.先放冬瓜、綠豆及水在煲內,以大火煮滾後改中火煮20分鐘。
5.加入西芹、瘦肉煮20分鐘
6.加入豆腐煮15分鐘,加鹽及麻油調味即成。
功效:平肝清熱、利濕解毒,祛風涼血。適合體質偏熱而又易患皮膚病的人服用。有助預防濕熱型的風疹復發及作輔助食療。可每周吃1-2次。
宜忌:體寒、陽虛者不宜。
內地近月熱傳「雙黃連口服液」可治療武漢肺炎,很多專家都說它不是治疫症的靈丹妙藥,它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中醫使用它來治病時,很少以丹方獨味作處方,當先辨別證候,再行處方。
雙黃連口服液是內地一種中成藥,以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臨床上多用於外感風熱所引致的感冒,症狀常是見發熱、咳嗽、咽喉痛。中醫認為這三味中藥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表裡雙清功效。現代研究認為,該三味中藥均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抑菌、提高機體抗病力的作用,但是未有以之來針對治療冠狀病毒方面的大量研究。
內地也有不少報導說民眾盲目服用雙黃連口服液,以致武漢肺炎病情加重者很多,或服之用來預防「武肺」而引發其他疾病的病例也不少,所以請大家不要變成「盲眾」,切勿未經中醫師指導而胡亂服用。
金銀花:性寒;味甘;歸心、肺、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散風熱。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癰腫療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脾胃虛寒及瘡瘍屬陰證者慎服。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連翹:性微寒;味苦;歸肺、心、小腸經。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等。脾胃虛弱、氣虛發熱、癰疽已潰、膿稀色淡者忌服。
以上是中醫藥典記載的藥用功效,三味中藥皆性寒,不宜用來治療無熱的患者,此熱不是西醫指的發熱,指的是中醫所說的熱證,勿混淆。
以下介紹的茶療,性質相對平和,適合用來防風却寒,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防風益氣茶
材料:北芪2錢,炒白朮1錢,防風2錢,大棗2枚,紫蘇葉1錢,陳皮1小塊,水1,500毫升
煮法:全部材料洗淨,陳皮剪成絲,用刀在大棗肉上鎅幾口;全部材料加滾水煮滾後,改文火煮30分鐘即成,隔渣取茶飲用。
功效:輕散風寒及解表、固表,益氣助陽,有助抗寒却病,適合畏寒怕冷者、或著涼後飲用,以防生病;有助鞏固免疫力。
註:如有懷疑,服前請諮詢中醫師。體內熱毒熾盛者不宜。
第 3 頁,共 4 頁
【刁鑽題目】冰塊不是溶於水!? 小三試題考起媽咪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大數據】嬰兒英文名2021趨勢 呢個歌手名最受歡迎
【慈慧幼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醫健爸媽】冬天乾燥易痕癢 對付紅疹用乳液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