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不一樣,亦可快樂
播道兒童之家一向為香港有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院護服務,YM在小五時,因為家人有情緒及暴力問題而入住播道兒童之家。年紀小小便要離開熟悉的家,本應會令孩子感到傍徨,但YM卻笑言因為兒童之家孩子眾多,大家的背景亦相近,經常一起玩,因此其實生活得其實頗開心,甚至有時候每個星期六、日可以歸家的日子,有時亦會走得依依不捨。
(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平日亦需要學習、並幫忙做家事)
YM幾乎在這裡走過了自己整個孩提時代、再經歷青春期,他透露自己最深刻,莫過於中一、二時期,因情緒混亂,卻總受到身邊朋友的包容照顧,亦因此而被帶領入教會,改變良多:「我學會了如何處事、如何去尊重他人。」
YM感激自己遇到許多人、受過許多的幫助,帶領他成長:「未到兒童之家時,我性情內向,對許多時都感到害怕;但如今的我見的人多了,學習著各類事物,亦懂得照顧自己。人一定有用,重要是去學習,例如情緒管理。」
「不會再找到另一個家人」
2016年,臨近YM考DSE之際,YM因已超入住兒童之家的年紀,需要回到家中:「初時我亦抱著嘗試的心態,但與母親的衝突依然多,因此最終仍需要搬出去。」最後YM重新入住播道兒童之家的「青少年家舍」服務。
雖然成長的路上並不平坦,但YM卻並未因此對「愛」感到失望,亦可能因為感受深切,他對於「愛」與「家人」的感悟簡樸又純粹:「家人很重要,就算因我們在某些原因無法相處,但仍需要見面、愛與關心,我們再也無法找到另一個家人了。」對話理想中的家庭,YM認為只要一家人住在一起,相處時談得上幾句說話就足夠了。而相處時的爭拗很正常,他認為只要不大嚴重都可接受。
成長路上受到多人幫助,如今的YM閒時亦加入義工服務,參與義補,希望自己可以經歷,幫助到有相近遭遇的孩子:「我希望孩子們可以知道,其實社會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到他們,但最後的選擇在於他們自己。」
言罷,他抿嘴一笑續道:「還有要珍惜身邊人。」
-
母親絕對是最偉大的身分。不少女生當媽前各具個性、擁有理想職業,孩子出生後為了給予他最好的一切,毅然放棄事業當起全職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孩子和打理家中大小事務,失去喘息的 Me time,經濟亦不再獨立。12 day ago
-
對不少人而言,媽媽的犧牲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她們不論在家庭還是在職場上,都付出心力工作,每滴血汗都是為了家庭和小朋友。國際知名的攝影師Xyza Bacani曾經歷留守兒童的童年,特意在母親節分享自己在母親來港工作時的感受。16 day ago
-
為人母難,為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患者之母更難。加上發現自己也是ADHD患者,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有何感受?Christy的仔仔於幼稚園時期被發現患上ADHD,母親陪他求診時,意外發現原來自己都患有ADHD。但為母則強,她只好「頂硬上」。16 day ago
-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對於與11歲的仔仔和14歲長女同住大角咀百多呎劏房的阿群來說,以為有機會通關,放假可以返鄉,暫時逃離擁擠的劏房,結果一次又一次失望。確診下無支援的疫情生活,子女對學習的態度漸變消極、心理健康每況愈下,令她感嘆:疫情幾時才完結?25 day ago
-
疫情持續,不少基層孤立無援,需求日增。有基督徒見到鄰舍徬徨無助,主動勇於出手相助。筆者訪問了一對約30歲的情侶Kevin & Elaine(下稱K&E),分享他們在去年聖誕節期間參與基層家庭關顧活動的感想,見證疫下的正能量。2 month ago
-
香港的中環可說是「人生勝利組」最密集的區域:從小在富裕家庭成長,畢業於英美的一級學府,繼而走入各大投資銀行,才三十多歲便幾百萬年薪。誇張一點說,在中環未走完半條畢打街,都已經可以跟兩三位這樣的精英擦身而過。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