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本身就是「曳」
Dennis在以往帶領導賞團時接觸過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他深明「因材施教」的道理:「有些所謂『曳』的學生其實不是『曳』,只是較好動,有次帶領主題是有關英語的團,很多小孩一去到廣闊偌大的郊外就蹦蹦跳跳,好不雀躍,最後無論他們學習英語又好,吸收知識又好,都相信比只是困在課室的效果佳。這個環境就會較為適合他們學習。」
「小朋友接觸得大自然不夠,會有一種衝勁不能爆發出來,這解釋了為何他們一有機會總是常常狂奔,因為人類本身在草原生活,角色就是需要狂奔,於是小孩在生活中壓抑得久了,就變成好像是他們在搗亂般,但其實只要適當時候釋放他們到大自然,問題就可解決。」Dennis續說:「有些小朋友喜歡『擔天望地』,他們觀察到不同事物就會學到不同事情,這些都是書本不能教授的。他們當中有好動的,也有好靜的,一些好動的小朋友喜歡擲石頭、玩水;好靜的會觀察樹葉或摸泥土。這很重要,讓孩子有選擇,他們才會尋找到自己。」
Dennis以自己教育女兒的經驗為例,他從不會強逼女兒去學習他想她學習的,例如有一次他看到螳螂,就打算跟女兒說說螳螂,怎料女兒只是在觀察牆壁,於是他就立時停止,並跟她一起看牆。他不會催促女兒快看難得一見的螳螂而捨棄牆壁。因為對她來說,牆壁可能吸引得多了。
大自然擁有三項特質
很多家長會覺得大自然很髒,不讓小孩觸摸,於是豢養得久了,孩子就會抗拒大自然。然而,小朋友天性就對世界好奇,在缺乏知識時,更應給他們多一點選擇。說到底,還是「選擇」的問題。Dennis表示,大自然擁有孩子從小就很著重的三樣特質,分別是質感、顏色和動靜形態,然而很多育兒書卻從不建議家長直接帶小孩到大自然觀察:「很多書會反而建議家長循這三個方向來購買東西育兒,包括玩具,但其實這三樣特質隨處可見,不用倚賴買玩具也可。硬和軟的質感例子有石頭和蝸牛;顏色就可看不同樹葉;動靜的形態更可看看自己的視線能否追得上小鳥和蝴蝶的飛翔方向和速度。」
有助提升孩子判斷力
大自然除了滿足該三項成長特質,更可訓練孩子的判斷能力。「學懂判斷,才會變聰明。」Dennis說。不過要學懂判斷,就要靠危機感。「在大自然中面對的危機與平常生活的危險不同,大自然的危機是逐步逼近,漸進式的,如山坡慢慢斜下去的,也如獅子捕食獵物是從潛伏觀察開始;而平常生活的危機則較直接和明顯,如樓梯階級分明,也如避免小孩接觸刀、火、玻璃、機器等即可。」
Dennis續說:「再說一些較簡單的例子吧,不要怕小朋友在泥土上跌倒,這是一個經歷,跌得多自然懂得從中判斷會不會對自己構成嚴重威脅,然後慢慢就會學懂如何卸力如何輕扶才避免自己在硬地跌傷。當然,無論室內還是大自然,家長都要勇於放手給小孩走,給小孩跌,這樣對他們的成長才會有更多啟發。」
-
母親絕對是最偉大的身分。不少女生當媽前各具個性、擁有理想職業,孩子出生後為了給予他最好的一切,毅然放棄事業當起全職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孩子和打理家中大小事務,失去喘息的 Me time,經濟亦不再獨立。12 day ago
-
對不少人而言,媽媽的犧牲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她們不論在家庭還是在職場上,都付出心力工作,每滴血汗都是為了家庭和小朋友。國際知名的攝影師Xyza Bacani曾經歷留守兒童的童年,特意在母親節分享自己在母親來港工作時的感受。16 day ago
-
為人母難,為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患者之母更難。加上發現自己也是ADHD患者,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有何感受?Christy的仔仔於幼稚園時期被發現患上ADHD,母親陪他求診時,意外發現原來自己都患有ADHD。但為母則強,她只好「頂硬上」。16 day ago
-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對於與11歲的仔仔和14歲長女同住大角咀百多呎劏房的阿群來說,以為有機會通關,放假可以返鄉,暫時逃離擁擠的劏房,結果一次又一次失望。確診下無支援的疫情生活,子女對學習的態度漸變消極、心理健康每況愈下,令她感嘆:疫情幾時才完結?25 day ago
-
疫情持續,不少基層孤立無援,需求日增。有基督徒見到鄰舍徬徨無助,主動勇於出手相助。筆者訪問了一對約30歲的情侶Kevin & Elaine(下稱K&E),分享他們在去年聖誕節期間參與基層家庭關顧活動的感想,見證疫下的正能量。2 month ago
-
香港的中環可說是「人生勝利組」最密集的區域:從小在富裕家庭成長,畢業於英美的一級學府,繼而走入各大投資銀行,才三十多歲便幾百萬年薪。誇張一點說,在中環未走完半條畢打街,都已經可以跟兩三位這樣的精英擦身而過。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