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遊戲 7 個大原則
玩具重質不重量
很多父母為了生活,不停加班工作,投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於是便買很多玩具給孩子們打發時間,希望自己在家休息的時候能不被打擾;全人發展中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梁瑋瑩指出,有些父母買玩具更是為了補償心理,希望用玩具當作替代的角色。
「玩具是遊戲的工具,能夠配合孩子的發展去選擇合適的玩具,才有助刺激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
有些父母以為玩具與小朋友的智力是成正比,其實不然,玩具雖然是小朋友兒時的玩伴,但是玩具只是遊戲的一部分;父母們在挑選玩具時,要留意的是要「重質不重量」。梁瑋瑩補充,父母一下子買很多玩具,孩子雖然獲得當下的歡樂,但一星期的「熱戀期」過後,孩子們很快就很容易就將這些玩具掉到玩具箱中,想想這些玩具為甚麼一段時間過後就無人問津?其實主因大多是缺少了親子共玩的動力;對孩子來說,再多再美的玩具都比不上有父母陪伴一起玩,所以父母在孩子玩玩具時的角色也很重要。
親子遊戲 7 大原則
1. 不要設限
不同孩子對不同玩具都會有不同玩法,父母不要限制孩子的玩法,或要求孩子按自己既定的特定方式去玩,例如在遊戲中加插訓練或目標,或視遊戲為賞罰的工具,這只會令孩子覺得遊戲沒趣,最終在不願意下完成遊戲。
2. 支持嘗試
當孩子在嘗試有挑戰性的遊戲時,作為父母應給予支持,不要馬上提供解決方法,讓孩子靠自己的判斷嘗試;期間,不妨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
3. 多讚賞
與孩子一同遊戲時,緊記要多讚賞、少批評,這樣才能令孩子玩得更開心。
4. 語言刺激
進行遊戲時,父母除了在旁觀察支持,更可多用言語形容孩子和自己所進行的活動,以及當前發生的種種事情等,給予孩子更多的語言刺激。
5. 積極投入
雖然父母不是教導角色,但也要積極投入遊戲,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和他一同參與,讓他感到你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增進親子關係。
6. 切忌「不能」
父母在觀察孩子玩耍時,很容易說出一句「不要這樣玩」、「不能那麼做」的指責。孩子是會有自己的玩法,不要勉強孩子改變,不妨抱著一份童心和孩子共玩。
7. 讓孩子主導
當孩子遇到問題,父母不用太擔心;相反地,可以先跟孩子一起研究,鼓勵思考解決方法,繼續完成。讓孩子主導遊戲,會令他們更投入遊戲之中。
-
農曆新年見到一眾久未謀面的親戚,或會一時難以想起怎樣稱呼對方。為避免尷尬,網絡上有人整理了親戚稱謂表,大家在拜年前不妨與孩子溫習一下!4 month ago
-
分手後的另一個忐忑,是那個人失去你以後,誰能代你照顧他?還記得分手前夕,那個他彷彿沒有你不能活,你心很痛,但又覺得不能再這樣的待下去了,若是無止境的心軟,你就不能掙脫這個痛苦的循環。7 month ago
-
「情緒」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能與人連結,是因為我們能夠「感受」,而家長如何接收和回應小朋友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11 month ago
-
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威脅兒童健康發展最巨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忽視」,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欠缺響應。如果孩子常被忽視(特別是在嬰兒期),那麼神經系統會將忽視當作是嚴重威脅健康的狀態,更甚會影響大腦發展。11 month ago
-
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想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尤其近年市面上有各類「育兒天書」,分享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不過對家長來說,最難的只在一瞬間的情緒失控,我們應該怎樣平衡呢?1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