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合作|老師的迷思:如何與家長溝通的3大黃金法則
身為老師,如何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實踐的課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掌握以下幾個黃金法則:
首先,我們要了解家長的真正需要。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往往源於他們自身的內心需求。根據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20至40歲的成年人,最主要的心理需求就是"愛"。當一個家長缺乏愛的滿足時,很容易出現孤立、脾氣暴躁和缺乏耐心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的彰顯,勢必會影響到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所以,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該著重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老師對他們的關愛。我們要用理解和同理心,建立親密的關係,滿足家長內心的需求,這樣才能為教育合作奠定基礎。
其次,我們要採用"先認同後加強"的原則。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教養方式和想法,我們不能直接否定家長的做法,而是先認同家長做對的地方,給予鼓勵和讚賞,然後再提出建議和要求。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家長的自信,也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意見,從而提升教養的成效。
第三,我們要幫助家長清晰地認識家長和學校的角色定位。很多家長存在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孩子就能健康成長。但事實上,學校最主要的職責是提高孩子的學業水平,而孩子的品格塑造和價值觀建立,更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教和言教來完成。所以,老師要耐心地解釋這一角色分工,讓家長明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
總之,老師要運用同理心,充分理解家長的內心需求;要採取循循善誘的方式,先肯定家長的長處,再提出建設性意見;要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家校的角色分工,增強家校合作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家長建立互信互利的良性關係,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在現今的社會中,孩子面對困難時往往依賴家長的幫助,這種現象導致他們長大時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在遇到挑戰時選擇退縮或逃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家長可以通過多角度的方式,幫助孩子提升創造力和解難能力。以下幾點建議,將為家長提供實用的指引。8 day ago
-
在一次宴會上,我目睹了兩位長輩對讚賞小朋友的忌諱。 當晚,一對公公和孫仔及一對婆婆和孫女坐在我旁邊,當公公與婆婆打招呼後,忍不住大讚她的孫女眼睛圓大,樣貌標緻,孫女聽到公公的讚美當然開心,並禮貌地回謝對方;但婆婆的反應甚大,即時向公公說:「小朋友唔可以讚,會讚壞㗎!」12 day ago
-
上期治療師團隊分享如何以假想遊戲讓幼兒多接觸,以至慢慢接受新食材。今期治療師再分享兩大原則助家長改善幼兒偏食問題︰14 day ago
-
家長們,小朋友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會怎樣應對?如果採用不當的處理方法,可能會適得其反;而運用「撤去享受」的管教技巧,有助小朋友明白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從而減少出現不當行為的機會。以下是家長們的分享供各位參考。26 day ago
-
最近有家長問孩子經常情緒起伏,一聽到哭聲已經心煩,都不知如何處理⋯⋯如果你有這疑問,希望這篇文章幫到你。1 month ago
-
小朋友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能夠更加「入腦」?不想小朋友「左腦入,右腦出」,其實都有很多簡單和親子娛樂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小朋友提升記憶力!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