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成長|疫後復常 6大建議助幼童適應社交生活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

與此同時,家長的心態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回復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擔心孩子脫下口罩後較容易受感染而感到不安。面對轉變,家長和孩子感到不適應,甚至焦慮,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以下為家長提供6大實用小貼士,協助幼童和家長逐步適應疫後復常的日子︰
6大建議助幼童重新適應社交生活
1.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可以透過訓練孩子勤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孩子明白此類習慣可幫助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
2. 角色扮演:與孩子一起玩有關脫下口罩的假想遊戲。例如:扮演家中的公仔在校車、課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遊樂場等生活場景,再詢問孩子是否想或需要戴口罩。家長應先讓子女說出想法,然後與孩子討論及決定甚麼時候選擇佩戴口罩。如在人多的地方可以選擇佩戴口罩,因為感染風險較高。或者孩子有咳嗽可考慮戴口罩,以防傳染他人。遊戲過程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減輕焦慮和不安。

3. 紓緩情緒:有些幼童可能對脫下口罩感到不安、焦慮或抗拒。家長可以用做手工、畫圖畫、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導及鼓勵幼童表達感受。家長先認同孩子的感受和聆聽他們的想法,並給予正面回饋。父母在家和孩子建立積極正面的氛圍,以應對轉變帶來的不安和緊張情緒。
4. 給予孩子選擇空間:家長可在外出時準備備用口罩,讓孩子可以隨時戴上,讓孩子有選擇空間,減低適應期的焦慮。
5. 互相支援:面對疫情轉變和孩子的適應問題,家長可以與其他家長交流或參加學校/社區講座,以增強自己防疫知識和能力,增強信心從而幫助孩子適應轉變。
6. 適時尋求協助: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持續情緒困擾 (例如對要脫下口罩感到極大壓力、過分擔心健康狀況、嚴重社交焦慮),可尋求專業輔導人員協助。
-
究竟該如何有效提升子女的專注力?相信是不少父母所關心的。以下由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提供的小遊戲,正有助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這5個室內與戶外進行的小遊戲,玩法都相當簡單,家長們不妨試試。3 day ago
-
今天本來是開學日,恰巧遇上颱風天,不過「Allie保寶小教室」率先在今日開課啦!大家好,我是Allie。首先,非常感謝《親子頭條》給予機會,讓我可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兒童財商和家庭保障的話題。23 day ago
-
經過兩個月的暑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期待著孩子享受校園生活。不過,部分家長亦會面對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最令家長懊惱的是,孩子經常表達「好驚」,但這份「驚」從何而來﹖小小年紀為何就這麼焦慮﹖ 孩子感到焦慮,在上學的行為上可能呈現﹕與家長分離時會哭到難離難捨;在家能言善辨,在校卻沉默寡言;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情況。家長嘗試勸說無效,「唔使驚、有咩好驚﹖」或分散注意...24 day ago
-
3年疫情過後,生活逐漸回復正常,小朋友雖然能夠回歸豐富精彩的幼稚園生活,但同樣亦需要面對較多的困難﹕如因疫情緣故未能進行戶外活動,缺乏體驗群體生活、學習與人相處、鍛鍊大肌肉的機會,甚至自理能力都受到影響。因此,本年度升讀小一的小朋友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家長可以按以下小貼士協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1 month ago
-
每逢暑假,父母總忙著為子女安排活動過一個「充實」的假期。見到小朋友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父母當然開心,但荷包難免元氣大傷。雖然是開心使費,父母都要量力而為,在理想及負擔能力之間取得平衡。1 month ago
-
小朋友不願做功課,常令家長感到「頭痕」。樂樂升上K2後,被媽媽形容為有「拖延症」。在課堂內,樂樂與同學的做事節奏不一樣,當同學們完成功課,陸陸續續參與課堂內的自選活動時,樂樂仍在書包中尋找自己的功課簿和鉛筆準備抄寫。樂樂的文字經常出現歪歪斜斜、時大時細的情況,部分文字更會左右倒轉。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