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觀練習︱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該怎麼辦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

面對以上的情況,很多家長可能都會說:「只是很小事,不用怕啦!」或「你怕什麼?」,希望能安慰孩子,讓他樂觀地面對事情。家長亦可能會嘮嘮叨叨地提醒、教導孩子應怎樣做。無奈的是,當家長愈是這樣做,孩子的情緒卻可能愈不受控。情況就有如我們要平伏水面的漣漪,我們愈是拍打、壓制,漣漪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是起伏不定。
那麼,當孩子經歷負面情緒時,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靜觀的其中一種基礎態度是「接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與其勉強要孩子即時冷靜下來,家長或許可以帶著一顆接納的心與孩子同在,明白和諒解他的情緒,即使我們並不一定認同孩子的表現或行為。這對孩子而言,反而是一支強心針,讓他更有力地面對眼前的困難。以下是同一位家長在參加家長靜觀課程幾星期後,面對類似情況的回應:
「這次在孩子感到緊張時,我沒有刻意安慰他,而是跟他說:「在這情況下感到緊張、擔心、有壓力是很自然的,媽媽明白你的心情。」然後與他一起做了一個簡短的呼吸練習,陪在他身邊。幾分鐘後,孩子竟告訴我心情平靜多了。而在接下來的比賽當中,孩子的表現也比之前更主動和積極。雖然最終落敗了,但我和孩子在面對情緒方面卻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要平伏水面泛起的漣漪,原來懷抱著一份接納的態度,與之同在,比起用力勉強改變,可能來得更有效。也許,在孩子感到困苦時,作為家長的,單單在旁送上一份全然的接納與明白,已經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了。
如家長希望了解更多有關靜觀的資訊,歡迎瀏覽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網頁jcpanda.hk ,亦可加入賽馬會「樂天心澄」之友以接收相關活動和課程的最新消息。
(文章由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會員事務委員 關匡宏分享)
註: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究竟該如何有效提升子女的專注力?相信是不少父母所關心的。以下由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提供的小遊戲,正有助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這5個室內與戶外進行的小遊戲,玩法都相當簡單,家長們不妨試試。3 day ago
-
今天本來是開學日,恰巧遇上颱風天,不過「Allie保寶小教室」率先在今日開課啦!大家好,我是Allie。首先,非常感謝《親子頭條》給予機會,讓我可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兒童財商和家庭保障的話題。23 day ago
-
經過兩個月的暑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期待著孩子享受校園生活。不過,部分家長亦會面對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最令家長懊惱的是,孩子經常表達「好驚」,但這份「驚」從何而來﹖小小年紀為何就這麼焦慮﹖ 孩子感到焦慮,在上學的行為上可能呈現﹕與家長分離時會哭到難離難捨;在家能言善辨,在校卻沉默寡言;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情況。家長嘗試勸說無效,「唔使驚、有咩好驚﹖」或分散注意...24 day ago
-
3年疫情過後,生活逐漸回復正常,小朋友雖然能夠回歸豐富精彩的幼稚園生活,但同樣亦需要面對較多的困難﹕如因疫情緣故未能進行戶外活動,缺乏體驗群體生活、學習與人相處、鍛鍊大肌肉的機會,甚至自理能力都受到影響。因此,本年度升讀小一的小朋友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家長可以按以下小貼士協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1 month ago
-
每逢暑假,父母總忙著為子女安排活動過一個「充實」的假期。見到小朋友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父母當然開心,但荷包難免元氣大傷。雖然是開心使費,父母都要量力而為,在理想及負擔能力之間取得平衡。1 month ago
-
小朋友不願做功課,常令家長感到「頭痕」。樂樂升上K2後,被媽媽形容為有「拖延症」。在課堂內,樂樂與同學的做事節奏不一樣,當同學們完成功課,陸陸續續參與課堂內的自選活動時,樂樂仍在書包中尋找自己的功課簿和鉛筆準備抄寫。樂樂的文字經常出現歪歪斜斜、時大時細的情況,部分文字更會左右倒轉。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