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觀練習︱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該怎麼辦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

面對以上的情況,很多家長可能都會說:「只是很小事,不用怕啦!」或「你怕什麼?」,希望能安慰孩子,讓他樂觀地面對事情。家長亦可能會嘮嘮叨叨地提醒、教導孩子應怎樣做。無奈的是,當家長愈是這樣做,孩子的情緒卻可能愈不受控。情況就有如我們要平伏水面的漣漪,我們愈是拍打、壓制,漣漪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是起伏不定。
那麼,當孩子經歷負面情緒時,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靜觀的其中一種基礎態度是「接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與其勉強要孩子即時冷靜下來,家長或許可以帶著一顆接納的心與孩子同在,明白和諒解他的情緒,即使我們並不一定認同孩子的表現或行為。這對孩子而言,反而是一支強心針,讓他更有力地面對眼前的困難。以下是同一位家長在參加家長靜觀課程幾星期後,面對類似情況的回應:
「這次在孩子感到緊張時,我沒有刻意安慰他,而是跟他說:「在這情況下感到緊張、擔心、有壓力是很自然的,媽媽明白你的心情。」然後與他一起做了一個簡短的呼吸練習,陪在他身邊。幾分鐘後,孩子竟告訴我心情平靜多了。而在接下來的比賽當中,孩子的表現也比之前更主動和積極。雖然最終落敗了,但我和孩子在面對情緒方面卻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要平伏水面泛起的漣漪,原來懷抱著一份接納的態度,與之同在,比起用力勉強改變,可能來得更有效。也許,在孩子感到困苦時,作為家長的,單單在旁送上一份全然的接納與明白,已經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了。
如家長希望了解更多有關靜觀的資訊,歡迎瀏覽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網頁jcpanda.hk ,亦可加入賽馬會「樂天心澄」之友以接收相關活動和課程的最新消息。
(文章由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會員事務委員 關匡宏分享)
註: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在父母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孩子的腦袋卻有千百個問號。孩子的眼睛是一面放大鏡、一台X光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眼所看到,手所觸及,只要他們認為是稀奇古怪、有趣的東西,便總愛拉着父母問個不亦樂乎。3 day ago
-
家長可能會將子女收到的利是錢代為保管,或會因經濟所需,用子女的利是錢作補貼新年期間的額外開支。無論如何,如小朋友感到失望是可以理解,你可以向他們解釋當中的原因,跟他們分享家庭的經濟狀況。小朋友知道原因後必較容易接受,藉此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亦可教導他們理財概念。5 day ago
-
利是為小朋友帶來長輩的愛與祝福,更是一個提升財務智商 (FQ),即理財能力的好機會。參考投委會的五大錦囊,讓小朋友在農曆年輕鬆玩學理財。11 day ago
-
大部分家長的教養模式大多是找出問題,然後面對及解決它;為了克服弱點求進步,就會勤加訓練與治療;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則會尋求專家的意見與介入。筆者在這裡分享另一種育兒理念:「強項為本」,意思是以發掘、發展及發揮孩子潛能,促進他們的自尊、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與生活滿意度為目標。而這些目標,是可陪伴孩子一生的「軟實力」。23 day ago
-
你的孩子可有出現非因身體不適而產生以下情況:容易發脾氣、愛哭、情緒起伏大、出現倒退行為、咬指甲、吮手指、「黐身」、抱怨肚子痛?上述的行為很容易被父母歸類為「扭計」,並視為行為問題,繼而從管教上進行修正,錯過從根本性找出行為表徵的背後成因。所以幼兒和成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少不免面對從家庭及學校而衍生的壓力來源。以下從這兩大範疇作分析,以及提供解決方法給家長參考...24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