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對流產成因存誤解 錯誤將責任歸因於失胎父母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香港大約每五位孕婦便有一位曾經歷流產失去胎兒;而近年平均每年約有8,000名父母經歷失胎。社會對失胎議題較多予以迴避,而誤解及偏見往往加重了失胎父母經歷哀傷期間的心理以及社交上的負擔。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一項支援經歷失胎人士的先導計劃 — 賽馬會「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包括建立網上失胎支援平台、社區教育、專業培訓及相關研究。
研究團隊於今年五月進行的一項有關香港巿民對失胎的態度和認知的網上調查,分析了913名受訪者的數據。在這些受訪者當中,女性和有學士或以上學歷佔多數。18.8%受訪者表示他們或他們的伴侶曾經歷流產。
計劃的首席研究員、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和副系主任陳凱欣博士指公眾對失胎的事實普遍認識不足,對流產的成因存有誤解,亦不懂得如何安慰失胎的父母。
9成受訪者誤以為壓力導致流產
絕大多數(92.5%)受訪者錯誤認為長期壓力會導致流產,有受訪者亦錯誤認為其他生活方式會導致失胎的迷思,例如做劇烈運動(65.7%)、 搬運重物件(56.8%)、吃了某些食物(49.8%)和懷孕期間的性行為(28.4%)。

大眾對失胎成因仍存迷思
有關醫學方面的成因,較多受訪者能正確地指出子宮或子宮頸問題(93.8%)、染色體異常(81.2%)、多囊性卵巢綜合症(75.8%)和感染(69.5%),例如愛滋病、衣原體感染、瘧疾會導致流產。
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大眾對失胎成因仍然存在迷思,容易錯誤將責任歸因於失胎父母,用詮釋性的說話安慰父母,反映有需要加強公眾對生育健康的認識。 許多經歷失胎的父母表示,他們只需要別人陪伴他們,接納他們的哀傷、肯定他們逝去的孩子和為人父母的身份。
為了讓公眾多些關注及支持失胎的父母,支援計劃於十月舉行「沉默的愛 由我說起 - 失胎關注週」公眾教育活動,希望為失胎的父母締造一個充滿關愛和支持的空間。
-
第四屆「兒童書展 暨 超級親子用品展」(兒童書展)今日(8日)正式開幕!開幕典禮上有多名重量級名人嘉賓出席,而開幕典禮同時亦公布《鄭裕彤傳》簡體版將於全國發行。即睇會場盛況!1 day ago
-
天瑜爸爸日前更新天瑜及自己近況,在貼文中稱上月切除肺葉腫瘤手術後,因傷口仍然在痛,所以探望天瑜的時間少了,但目前康復進度理想,感謝大眾的關心 。2 day ago
-
中文大學日前公布「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學術能力」研究結果,評估本港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能力,結果得出香港學生閱讀能力在81個國家及經濟體系中位列11位,排名及分數同創歷屆新低。而科學及數學能力分別排第7及第4位,綜觀三方面均落後新加坡、澳門和中華台北。3 day ago
-
為響應「世界教師日」,《親子頭條》今年與「e-print」合辦「世界教師日謝師填色比賽2023」,家長及學生踴躍參加,向老師表達謝意。立即為大家公布比賽結果!5 day ago
-
第四屆「兒童書展」將於2023年12月8-10日於亞博舉行。今屆「兒童書展」規模較歷屆大,參展商與贊助商亦較歷屆為多。國內知名飲料品牌東鵬飲料更贊助今屆的「會場禮品包」,亦於「兒童書展」設官方攤位,期望透過展期將產品向香港消費者推廣,銳意強攻香港市場。9 day ago
-
有網民於社交平台分享在街上被一對操普通話,又推著BB車的夫婦借錢搭巴士,該網民隨即以一句說話回應後,對方馬上「擒擒青」離開。10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