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教養|停一停.心呼吸 以「想、說、做」三招做情緒的主人
面對大環境的轉變,我們很容易會有不安、擔心、憂慮等情緒,特別在反覆的疫情下,身為父母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重擔,經濟、家庭和情緒壓力更是層層叠。當家長在管教孩子上遇到困難,有時難免會發生親子衝突,甚至出現情緒失控。若因一時衝動而對子女作出過激行為,將會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即使是面對相同事件,每個人在應對壓力時都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適當的壓力有助我們提升做事的表現,但當壓力過高或持續受壓時,很容易會出現一些負面思想及不當的應對行為。
我們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方法以管理壓力。首先學懂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並以「停一停、心呼吸」的方法來應對情緒。然後學習以「想、說、做」的方法來管理壓力。
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
當我們壓力過高或受到持續壓力時,除了心理上的徵狀,很多時候壓力更會以生理和行為徵狀呈現出來,家長宜多留意自己曾否有以下的徵狀:
停一停、心呼吸
當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反應十分強烈,甚至無法冷靜思考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停一停、心呼吸:
l 停一停 - 分散注意力,例如飲水、洗臉等,甚至離開現場冷靜一下
l 心呼吸 - 用心感受當下自己的呼吸,做一些當刻可以做到的呼吸練習:
n 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放鬆身體,嘗試慢慢地呼吸
n 慢慢地呼氣,在心中默念「1」
n 再慢慢地吸氣,在心中默念「2」
n 一直重複嘗試由「1」數到「10」
透過以上方法,能暫時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有空間紓緩情緒,調整狀態才繼續處理事情。
「想、說、做」做情緒的主人
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後,家長可以逐漸嘗試以「想、說、做」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管理壓力。
想 (Thought)
當在育兒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家長可能會有些負面想法。要明白出現負面想法,或因這些想法帶來的負面情緒是正常的。我們需要做的並非改變或消除這些想法,而是要改變自己與這些想法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用一句説話反問自己,以一個新的角度看事情,避免鑽入死胡同。
例子1:
例子2:
我們對壓力事件的反應,來自如何詮釋事件帶來的意義。所以我們也可以把想法「正面重估」(positive reappraisal),重新解讀和演繹事件帶來的意義,從而改變事情帶來的情緒影響。這個方法長遠能幫助自己,在未來再有這些想法時的應對。
例子3:
說 (Verbal)
當覺察到有負面想法,我們可以與身邊信任的人傾訴,並開放接受別人的回應和幫助。同時,常備一些正面説話來鼓勵自己,例如:
我們更可以把正面説話轉化為有意思的圖畫,如當作手機的桌布,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面的心態。
做 (Behavioral)
我們也可善用一些行為方法來應對情緒和壓力。家長不妨按個人身體情況,定期進行體能或身心活動,例如做運動及鬆弛練習、外出到郊外或海旁走走、做小手工、聽音樂、看書等,讓身心有空間真正放鬆。
每個人適合的方法也不同,家長可以逐步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本會亦有提供舒展身心的減壓活動予家長,如賽馬會「家.自在」計劃,多元化的小組、活動及工作坊,促進家長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等層面的健康實踐,以應對親職管教上的壓力及加強家庭抗逆力。
最後,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壓力徵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長時間出現一些身體警號,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文章由香港小童群益會-教育心理學家 歐嘉莉分享)
-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2 day ago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15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6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1 month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