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暢泳行山樂融融 安全意識要提高
夏天是一家大小出動,進行戶外活動的好時機,當中游泳、行山和郊遊等都是熱門之選。想玩得開心又安全,事前要做好規劃和準備,最重要是家長要陪伴在側,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便萬無一失。以下由香港拯溺總會預防溺水委員會主委何福強及攀山專家鍾建民作出一些溫馨提示,值得家長們細閱。
全方位游泳注意守則
夏天不少家長都會帶小朋友去海灘或泳池游泳或嬉水,香港拯溺總會預防溺水委員會主委何福強解釋,由於海灘的海面常有不測之風浪、水中會有水母、海膽或海毛蟲等,對於年幼的小朋友來說相對會較危險,所以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去海灘時只適宜於淺水嬉戲和岸上玩堆沙。
假使家長帶小朋友到泳池游泳都要提高警覺,首先要了解小朋友的身體狀況,例如患病、過飢或過飽都不適宜游泳,並留意當日的天氣;下水前,小朋友要做足熱身運動。
除了選擇有救生員當值的泳池之外,家長要留意下水的位置。很多公眾泳池都設有嬉水池、習泳池和訓練池,這些池水有不同深度,家長要選適合兒童的泳池。很多屋苑會所的泳池形狀不規則,池水深度亦有很大差距,家長要注意水深的位置,控制小朋友的游玩範圍;同時要留意泳池的玩樂設施是否安全,以及身處在人多的泳池時,要避免小朋友與他人碰撞。
泳池的水溫於攝氏25度最適宜游泳,但當小朋在水中時間愈長,體溫隨之下降,所以小朋友最多三十分鐘便要上水去到安全的地方稍作休息,以防出現低溫症;泳池的水質方面,如氯氣過多,容易令小朋友出現皮膚痕癢或影響呼吸道,家長宜加留意。
裝備方面,不要過份依賴浮水用品,尤其容易被水飄走的浮板,建議小朋友即使嬉水都要穿上助浮衣及水袖,又或水袖輔以水泡會較安全;游泳時配戴眼罩及泳帽,既保護眼睛又容易令救生員察覺。
家長「跟貼」防遇溺
小朋友發生遇溺有很多成因,例如出現抽筋或痙攣等突發性身體不適;在水池內玩閉氣遊戲、在池底執東西、跳水、互相按對方的頭入水或互相推撞,又或在嬉水池跌倒令口鼻入水等都容易發生遇溺。所以最重要是家長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陪同和留意小朋友,讓他們在自己的視線及可觸及的範圍(即1隻手位)游泳或嬉水。由於游泳是基本的求生技能,建議家長盡早讓小朋友(約4歲左右)學習游泳,並以游到50米(即一個直池)及懂得浮水為基本標準。
行山要量力而為
攀山專家鍾建民建議小朋友無論什麼年齡都適宜往郊外走動,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對於年紀小或初次行山的小朋友,家長要選擇適合自己和小朋友體能的目的地,例如北潭涌及麥里浩徑第一、二段等家樂徑和水塘路段都是較平坦和安全的選擇。小朋友在行山時,難免會觸摸花花草草,家長不宜過度緊張或保護小朋友,讓他們保持對大自然探索和好奇之心。
做足準備和計劃
家長帶小朋友行山前要有周詳的計劃和充足的準備,例如考慮行山的地點、路線、難度、所須的時間,以及留意當日的天氣預告等,切勿「即興」行山。裝備方面,無論是大人或小朋友都要穿着合適的服飾,例如有排汗功能的衣服,即使出汗後可以保持乾爽、運動鞋、帽或傘子等;建議家長孭背囊,以便騰出雙手照顧小朋友或扶欄杆,亦可帶備行山杖、蚊怕水等。
帶備充足的乾糧及水是非常重要,因為小朋友行山途中容易肚餓,而且夏天行山要補充足夠水份以防中暑,所須份量則因人而異,要視乎運動量、環境及天氣因素,例如成人最少要帶約兩公升水,如出汗多可能需要三公升,小朋友需要半公升至一公升水,但不建議家長購買膠樽水,既不環保,又太重;現時有不少行山熱點,例如水浪窩或黃石碼頭等都設有收費水站,家長可自備水樽去到水站裝水都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總括而言,游泳和行山都是有益身心的親子活動,家長只要保持安全意識,準備充足,便可和小朋友一起享受當中的樂趣。
以上資料由香港拯溺總會預防溺水委員會主委何福強及攀山專家鍾建民提供
© 2022 Healthy Seed
-
究竟該如何有效提升子女的專注力?相信是不少父母所關心的。以下由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提供的小遊戲,正有助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這5個室內與戶外進行的小遊戲,玩法都相當簡單,家長們不妨試試。3 day ago
-
今天本來是開學日,恰巧遇上颱風天,不過「Allie保寶小教室」率先在今日開課啦!大家好,我是Allie。首先,非常感謝《親子頭條》給予機會,讓我可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兒童財商和家庭保障的話題。23 day ago
-
經過兩個月的暑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期待著孩子享受校園生活。不過,部分家長亦會面對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最令家長懊惱的是,孩子經常表達「好驚」,但這份「驚」從何而來﹖小小年紀為何就這麼焦慮﹖ 孩子感到焦慮,在上學的行為上可能呈現﹕與家長分離時會哭到難離難捨;在家能言善辨,在校卻沉默寡言;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情況。家長嘗試勸說無效,「唔使驚、有咩好驚﹖」或分散注意...24 day ago
-
3年疫情過後,生活逐漸回復正常,小朋友雖然能夠回歸豐富精彩的幼稚園生活,但同樣亦需要面對較多的困難﹕如因疫情緣故未能進行戶外活動,缺乏體驗群體生活、學習與人相處、鍛鍊大肌肉的機會,甚至自理能力都受到影響。因此,本年度升讀小一的小朋友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家長可以按以下小貼士協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1 month ago
-
每逢暑假,父母總忙著為子女安排活動過一個「充實」的假期。見到小朋友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父母當然開心,但荷包難免元氣大傷。雖然是開心使費,父母都要量力而為,在理想及負擔能力之間取得平衡。1 month ago
-
小朋友不願做功課,常令家長感到「頭痕」。樂樂升上K2後,被媽媽形容為有「拖延症」。在課堂內,樂樂與同學的做事節奏不一樣,當同學們完成功課,陸陸續續參與課堂內的自選活動時,樂樂仍在書包中尋找自己的功課簿和鉛筆準備抄寫。樂樂的文字經常出現歪歪斜斜、時大時細的情況,部分文字更會左右倒轉。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