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疫情新常態 保護兒童眼睛要有計
新冠肺炎肆虐,家長擔心孩子外出活動會容易染疫,但在家避疫卻增加了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這些疫症下的「新常態」早已使家長們大感頭痛。究竟「新常態」對兒童的眼睛會造成甚麼影響?而家長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新常態」對兒童的眼睛的影響:
1. 近視變化
香港理工大學去年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比較8至10歲的兒童於2018年(疫症前)和2020年(疫症後)的眼睛度數變化。研究發現疫症出現後,兒童的平均近視度數較疫症出現前高100度。研究團隊指出,有關的發現與在疫症下缺乏戶外運動和增加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息息相關,疫症下的「新常態」無形中令更多兒童患上近視。
2. 雙眼協調失調
長時間近距離看東西,除了增加兒童近視的度數之外,亦令眼部肌肉不斷用力調節,影響雙眼協調系統平衡,導致視覺疲勞。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上網課時間多於4小時的兒童,有較大幅度的隱性外斜視、較弱的聚焦能力,以及較嚴重的視覺疲勞問題。常見的視覺疲勞症狀包括間歇性視力模糊、眼睛隱隱作痛、頭痛,以及昏昏欲睡等,這些不適的症狀使兒童更難集中使用眼睛,影響學習效率。
3. 乾眼症
電子產品的畫面生動多變、七彩繽紛,很容易令兒童目不轉睛。當我們集中觀看屏幕時,眨眼的頻率會減少,引致眨眼時眼皮較易閉合不全。加上眼睛表面暴露的時間因此而增加,導致淚水被空氣蒸發,造成乾眼症,即眼睛或會感到有異物感、刺痛、乾澀、疲倦,甚至視力模糊,從而令兒童出現揉眼、大力眨眼或流眼水等症狀。
4. 睡眠質素
褪黑激素 (Melatonin)是眼睛內的一種荷爾蒙,負責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在晚上,人體會分泌褪黑激素,增加睡意來促進睡眠。其中一種控制褪黑色素分泌的因素是眼睛接收光線的強度,而電子屏幕發出的光線會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導致睡意減低。
一項研究比較使用電子書和實體書閱讀對睡眠的影響,結果發現閱讀電子書的研究對象會較遲睡,而促進兒童發育的快速眼動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時間亦會減少。故此,在疫情下兒童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或會降低整體睡眠質素。
在現今世代下,家長要完全停止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並不實際,更何況它們的功能及便利性對學習有莫大幫助。那麼家長該如何盡量減少電子產品對兒童的影響呢?建議如下:
1. 限制使用時間
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作非學習用途的時間有以下建議︰
2歲以下︰應盡量避免使用
2至5歲︰每天最多1小時
6歲或以上︰家長應按實際情況限制兒童使用時間,每天都應保持相同的限制
兒童在睡眠前更應避免使用電子產品,以確保良好睡眠質素。家長可嘗試在家中建立一個「科技禁區」 (Tech-free zone),地點可選擇在兒童睡房中,讓兒童在睡覺前不會有機會接觸到電子產品。
2. 護眼有法則
其實不只使用電子產品,任何看近東西的活動,包括閱讀實體書、寫字或做功課等,都會對兒童的近視、雙眼協調及淚水質素造成影響。除了控制兒童看近東西的總時間外,閱讀姿勢及距離亦非常重要。看近東西時候的距離,可用「手肘法則」來量度,眼睛與書本或電子產品的距離,需保持兒童拳頭至手肘的距離。
「20-20-20法則」說明應於每進行20分鐘近距離活動後,便要看20尺以外的遠景物最少20秒,讓眼睛有休息及放鬆的機會,減少眼睛疲勞。此外,陽光會刺激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及維生素D,每天進行60至90分鐘的戶外活動時間也有助控制近視。
3. 及早檢查和治理
當家長懷疑或察覺到兒童有上述眼睛問題時,應帶兒童找眼科視光師作全面眼睛檢查。如兒童出現近視,眼科視光師會使用散瞳藥以放鬆睫狀肌,準確驗配合適度數,以及與家長討論及制定相應的控制近視方案,以減慢近視的加深速度。眼科視光師亦能診斷與雙眼協調有關的症狀,為兒童提供個人化的眼睛訓練,改善雙眼協調系統的能力,和介紹合適的人造淚水以紓緩乾眼症,減低兒童的眼睛不適。
雖然疫症慢慢緩和,但考慮到電子產品的實用和方便,想必學校在未來使用它們作學習用途的時間將會有增無減,家長應多加注意兒童的使用習慣,以及定期找眼科視光師作全面眼睛檢查,以確保電子產品不會弄巧反拙,賠上兒童的眼睛健康。
劉建希Kenny Lau簡介:
劉建希Kenny Lau於2020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榮譽)理學士課程。他現正於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擔任高級駐院眼科視光師,負責兒科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雙眼協調和視覺認知評估及訓練。臨床興趣包括兒童視覺認知發展、弱視及斜視等。
©2022 Healthy Seed
-
秋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後開始晝漸短夜漸長,並且開始出現秋意,但暑熱未退盡,夜間有涼意,天氣開始變得乾燥。中醫理論認為秋燥侵犯肺臟,容易引起口乾口渴,咳嗽聲沙,大便乾結,皮膚乾燥搔癢,鼻敏感發作等等問題。3 day ago
-
經常有家長表示,開學仔女最易病,有醫生指開學當人與人及與物件接觸頻繁,患病風險自然增加。而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傳染病,即是傷風、感冒;另外手足口病、猩紅熱等,都是常見於校園爆發的傳染病。無論是哪種病,都有可能導致小朋友發燒。究竟幾多度才算是發燒?仍是不少家長感到疑惑的問題。11 day ago
-
相信很多家長每天早上都為小朋友上學前吃甚麼早餐而煩惱,早餐預備時間一來要快、要簡單方便,二來要小朋友喜歡吃。當然最重要是含小朋友所需要的營養素!要怎樣滿足家長及小朋友的所有希望呢?現在就由藝人及註冊運動營養學家(英國)歐倩怡分享一下營養早餐小貼士吧!24 day ago
-
是日處暑 (8月23日),雖然天氣還是很熱,但濕度已見降低,燥邪亦增加,爸媽們或許也開始感到有口乾舌燥。此時,中醫建議飲食上應以預防燥熱為主,減少進食煎炸、易上火的食物,並以甘寒食物為主,多喝、多吃滋潤湯水及蔬果,是此時的養生之道。1 month ago
-
每年暑假,都是小朋友最開心放鬆的時間,可以暫時放下書包,盡情玩樂一番。但暑假過後,小朋友就要收拾心情,回到校園。而家長,則可以為小朋友準備合時的強身健體、補腦醒目的湯水,為小朋友的身體打好根基,迎接新學年的新挑戰了!1 month ago
-
以前講起糖尿病,大家都認為是中老年人的長期病,其實兒童過胖易患二型糖尿病。事實上,近年數據發現,隨着生活環境、活動作息和飲食習慣的轉變,糖尿病的風險不再只限於中老年人。現今香港患有糖尿病人數達70萬人,佔總人口10%。糖尿病現已是全民需要關注的疾病。雖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可有助控制病情,讓患者可以過着有品質的生活。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