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轉季期間 當心兒童感染腸病毒
在這個轉季時期,兒童特別容易患病,當中由腸病毒所引致的疾病最為常見,雖然大部份的腸病毒都是無症狀,患者亦會自行痊癒,但家長要當心腸病毒71型所引致的手足口病,其傳染性高,加上可能引致嚴重的併發症,所以要提高警覺,以免兒童受感染。有關於感染腸病毒的迷思?現由香港大學名譽助理教授劉慧思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
問題1:兒童出現肚瀉是否一定是感染腸病毒?
劉醫生答:兒童出現肚瀉一般是由飲食或環境衞生因素所引致,但亦可能與其他疾病有關,建議家長先仔細觀察並記錄幼兒大便的性狀和次數,以及留意兒童有沒有其他身體毛病,例如生長速度緩慢、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或出現皮疹等,所以肚瀉並不一定代表感染腸病毒,還要觀察有無其他病徵。
腸病毒是病毒在腸胃道繁衍增生,與引致上吐下瀉的腸胃炎有所不同,當腸病毒繁殖後會隨著血液循環,去到不同器官,從而出現不同症狀;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是無症狀,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之後會自行痊癒,所以家長毋須過份擔心。
問題2:手足口病是腸病毒71型所引致的疾病?
劉醫生答:由於五歲以下的兒童較易感染腸病毒疾病,當中值得關注的是腸病毒71型,因為它可引致手足口病,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由於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或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家長要特別留意。
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在五月至七月,亦有機會於十月至十二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的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感染。患者在病發的首星期最具傳染性,病毒可經由其糞便傳播達數星期,所以兒童要避免觸碰。
問題3:兒童患上腸病毒71型會出現什麼症狀?
劉醫生答:兒童感染腸病毒後約三至五日,出現一些典型的症狀,例如: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並可能會出現發燒。
問題4:有什麼治療方法?
劉醫生答:目前並沒有專門治療腸病毒感染的特效藥,醫生多採用支援性療法,例如退燒、止咳治療方法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七至十日內自行痊癒。少數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手腳無力、「肌抽躍」(即肌肉突發性、快速且短暫的不自主抽動)、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如發現有以上重症前兆病徵,應盡快求醫。
問題5:怎樣預防?
劉醫生答:雖然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以透過以下簡單的預防方法,減低感染機會。
1.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
2. 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3. 兒童生病時,應盡快求醫,多在家休息。
4. 注意家居環境的衞生、清潔及空氣流通。
5. 在腸病毒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多擠迫、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 盡量不要與疑似患者接觸。
7. 兒童的玩具,尤其是毛公仔等,要經常清洗、消毒。
以上資料由註冊護士整理,經香港大學名譽助理教授劉慧思醫生審批
@2022 Healthy Seed
-
秋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後開始晝漸短夜漸長,並且開始出現秋意,但暑熱未退盡,夜間有涼意,天氣開始變得乾燥。中醫理論認為秋燥侵犯肺臟,容易引起口乾口渴,咳嗽聲沙,大便乾結,皮膚乾燥搔癢,鼻敏感發作等等問題。3 day ago
-
經常有家長表示,開學仔女最易病,有醫生指開學當人與人及與物件接觸頻繁,患病風險自然增加。而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傳染病,即是傷風、感冒;另外手足口病、猩紅熱等,都是常見於校園爆發的傳染病。無論是哪種病,都有可能導致小朋友發燒。究竟幾多度才算是發燒?仍是不少家長感到疑惑的問題。11 day ago
-
相信很多家長每天早上都為小朋友上學前吃甚麼早餐而煩惱,早餐預備時間一來要快、要簡單方便,二來要小朋友喜歡吃。當然最重要是含小朋友所需要的營養素!要怎樣滿足家長及小朋友的所有希望呢?現在就由藝人及註冊運動營養學家(英國)歐倩怡分享一下營養早餐小貼士吧!24 day ago
-
是日處暑 (8月23日),雖然天氣還是很熱,但濕度已見降低,燥邪亦增加,爸媽們或許也開始感到有口乾舌燥。此時,中醫建議飲食上應以預防燥熱為主,減少進食煎炸、易上火的食物,並以甘寒食物為主,多喝、多吃滋潤湯水及蔬果,是此時的養生之道。1 month ago
-
每年暑假,都是小朋友最開心放鬆的時間,可以暫時放下書包,盡情玩樂一番。但暑假過後,小朋友就要收拾心情,回到校園。而家長,則可以為小朋友準備合時的強身健體、補腦醒目的湯水,為小朋友的身體打好根基,迎接新學年的新挑戰了!1 month ago
-
以前講起糖尿病,大家都認為是中老年人的長期病,其實兒童過胖易患二型糖尿病。事實上,近年數據發現,隨着生活環境、活動作息和飲食習慣的轉變,糖尿病的風險不再只限於中老年人。現今香港患有糖尿病人數達70萬人,佔總人口10%。糖尿病現已是全民需要關注的疾病。雖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可有助控制病情,讓患者可以過着有品質的生活。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