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育兒鬆一Zone 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曾經在一個小組中討論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本來興高采烈的分享,突然有位媽媽嗚咽起來,想起最近自己生氣時,控制不住情緒,讓自己如見仇敵般盯著孩子;又會變成一頭獅子向孩子吼叫;亦會變為機關槍,把生氣的話語重複又重複地向孩子發射。例如:「你話你有咩用?」、「你點可以咁蠢?」、「你再係咁,我唔要你㗎啦!」、「你信唔信我掉你出門口?」,在場的媽媽聽著聽著,想起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淚水都從眼眶一湧而出。
我們深知雖然只是一瞬間的動怒,但兇狠的表情和無心之失的說話,會讓孩子牢牢記在心內,影響安全感、降低自尊感、長時間這樣的相處不單破壞親子關係、甚至有機會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
相信世上的父母也想溫柔地和孩子對話,無憂無慮地和孩子盡情投入玩耍,可以將一切煩擾放下。而現實中,有千百種事情令人容易情緒爆發,不論全職還是半職的爸媽,總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和壓力。
我們在理想與現實中應該要如何平衡呢?
解說: 家長愛錫孩子,希望把大部份時間投放在孩子身上是正常不過的事,但若然過於傾重在孩子身上,家長便會被困於照顧的壓力裡,漸漸會覺得休息和私人社交時間是奢侈品,處於日積月累的身心疲勞狀態下,即使面對一些芝麻綠豆的小挑戰,也會暴跳如雷。
維持平穩的情緒有助我們理性地針對行為進行管教,有效令孩子明白「這是壞行為」,而非「你是個壞孩子」。同時讓他們從中學習到正確地表達和處理生氣或不滿情緒的方式。
建議家長需要每天預留10分鐘以上的時間,讓自己做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可以放鬆或疏導情緒,例如:看電影、上網、為自己打扮等,善待自己有助保持身心平穩的狀態。
點‧醒‧家長
- 日常練習
每日梳理情緒,安排自由時間給自己
與伴侶商量分擔工作和責任 - 情緒爆發時
停一停,暫離現場
先平靜,後管教
如察覺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妨找專業人士諮詢輔助。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 資深註冊社工梁佩欣提供
@2022 Healthy Seed
-
親子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其中一種方法!不過你們懂得怎樣跟孩子開展話題嗎?何基佑早前在Facebook分享了「12句適合在孩子睡前說的話」,家長不妨參考一下。3 month ago
-
農曆新年見到一眾久未謀面的親戚,或會一時難以想起怎樣稱呼對方。為避免尷尬,網絡上有人整理了親戚稱謂表,大家在拜年前不妨與孩子溫習一下!8 month ago
-
分手後的另一個忐忑,是那個人失去你以後,誰能代你照顧他?還記得分手前夕,那個他彷彿沒有你不能活,你心很痛,但又覺得不能再這樣的待下去了,若是無止境的心軟,你就不能掙脫這個痛苦的循環。11 month ago
-
「情緒」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能與人連結,是因為我們能夠「感受」,而家長如何接收和回應小朋友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1 year ago
-
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威脅兒童健康發展最巨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忽視」,也就是父母或照護者欠缺響應。如果孩子常被忽視(特別是在嬰兒期),那麼神經系統會將忽視當作是嚴重威脅健康的狀態,更甚會影響大腦發展。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