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 寶寶不會爬真的不要緊?寶寶爬行小貼士
寶寶在大概八個月大開始學爬行,可是,很多家長都急不及待讓寶寶學走路,又或覺得爬地既骯髒又危險,不讓寶寶在地上爬。事實上,爬行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體能及發展里程碑,因為能促進大腦發育和身體機能發展,對寶寶的成長有莫大好處呢!
爬行的好處:
1. 增強軀幹及四肢的肌力
爬行需要運用身體不同的部位,能鍛練背肌、腹肌以及四肢的力量。研究發現,較少爬行的孩子,腰部及肩膀的穩定性較弱;臨床亦發現這些孩子很多時候坐姿不正,總是左依右靠,跑步時身體亦會左搖右擺。 強健的上肢和穩定的肩膊有助手腕的控制,是執筆書寫的基礎。當寶寶學懂走路後便會失去這個鍛練上肢的機會,所以家長應多讓寶寶在安全的環境爬行。
2. 鍛練協調能力
爬行能訓練平衡、軀幹的穩定性和手腳的協調,尤其是雙側協調。在爬行時,左、右腦需要協調對側的手腳交替運用。良好的協調除了有助日後學習走路,亦有助長大後掌握其他運動的技巧。
3. 促進認知能力發展
透過四處爬行,除了協調不同的身體動作,也涉及不同技能,例如:學習分辨左右、遠近等空間概念;當思考如何改變方向時,也能訓練動作計畫的能力。
未學爬,先學行,有問題嗎?
不爬行,不會對孩子的身體構成嚴重問題,但是爬行能為日後體能發展打好基礎,例如騎腳踏車和學習球類活動等,所以家長應盡虽讓寶寶累積最少兩個月的爬行經驗,別急著訓練寶寶站起來。
寶寶不爬行自有其原因,坐著不動,不是文靜或懶惰這回事。孩子天性對身邊的事物好奇,以爬行探索周圉的事物為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自然會當試用不同的方法四圍移動。不爬行則反映寶寶缺少應付爬行動作的一些元素,所以才力有不逮。例如:
-上肢、軀幹或下肢力量不足
-趴著時不能或抗拒用手掌撐起上身,甚至抗拒趴著
-坐得不穩,經常用W型坐姿
-喜歡由家長扶腰站著,多於坐或趴
-缺少在地上活動的機會
-姿位轉換能力較弱,例如很難翻身,坐著時不會自己轉至趴在地上
-視力障礙
-肌張力低
爬行小貼士
- 提供安全的環境
- 減少寶寶使用學行車,嬰兒車或高錢椅的時間
- 爬行前的訓練(參考影片教學)
寶寶從小開始學習爬行對身體及認知發展有莫大好處,同時影響將來的成長發展,所以家長要掌握一些小竅門,幫助寶寶「未學走,先學爬」。
感謝下列人十協助製作本期專題:
- 三位寶寶的家長授權刊登影片和照片
- 物理治療師郭二風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以上資料由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胡凱菱提供
@2022 Healthy Seed
-
每個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需按孩子的個性並配合其身心發展需要,培育寶寶健康地成長。可是,對新手父母而言,要照顧0至3歲的嬰幼兒,有時候可以說是無從入手。如果幼童在成長期擁有良好的社交情緒,往後在各方面的發展也事半功倍,惟坊間對於培養幼童社交情緒的說法存有差異,當中存在不少的謬誤,現在讓我們逐一拆解。1 month ago
-
星媽譚凱琪(Zoie)趁女兒Baby G兩歲生日,出post剖白在職媽媽心聲,表示生活模式一下子由女皇貶做奴才,彷彿沒有了自己。當媽兩年,令她學識「斷捨離 」。3 month ago
-
炸雞、汽水、薯片等「邪惡食物」或「垃圾食物」總令大人小朋友難以抗拒,有些人以為吃一餐半餐無所謂,或本著「食完先講」的心態大吃大喝……6 month ago
-
社會環境、經濟等因素影響唔少夫妻情侶生育打算。最近發佈的「香港生育幸福感調查」顯示,近7成夫妻情侶希望能育有孩子,更有近9成受訪家長深信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滿。社工提供4個生育計劃小錦囊,教打算生育的夫妻情侶進行有效溝通。7 month ago
-
嬰兒盡早學說話,對未來的閱讀、寫作及人際溝通技巧發展影響甚深。但嬰兒遲遲不開口,爸媽們定然心有不安,甚至擔心子女有語言障礙。如何判斷子女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爸媽可根據以下時間表作簡單評估。10 month ago
-
我們從新聞報道中不時會看到有產後婦女傷害自己及其年幼子女的事件,實在令人惋惜;因此,產後婦女的情緒健康實在不容忽視。1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