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從專注呼吸到親職管教 助你看清當下親子關係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大家不妨跟著以下步驟試一試:
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吸氣的時候,留心空氣進入鼻孔,可能涼涼的。 ‧呼氣的時候,留心空氣從鼻孔輸出,可能暖暖的。 ‧留心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 ‧或者會發現每次停頓的長短都有細微變化。 ‧嘗試好奇地留心這些微小的變化。 現在,留心哪個身體部位有較明顯的感覺,例如鼻尖、鼻孔、胸口或腹部, |
筆者從輔導前線工作觀察到,大部分家長經過了簡短的呼吸練習後,他們都能感受到片刻平靜。曾經有家長形容這是一種「難得而久違」的平靜,分享時甚至流下了一滴感動的淚水。為人父母,一點也不簡單。
呼吸只講當下。練習留心呼吸可以帶來很多好處,若能運用到親職管教方面,更能進一步拉近親子關係。
家長在運用親職管教技巧時,曾試過感到有心無力嗎?有時內心明明很想運用學過的技巧來回應孩子,卻一時情緒激動,思緒混亂,結果無力作出有效應對,又回到原點。我們的大腦設有自動導航機制,習慣根據以往經驗來編造故事。想像自己看見孩子對著功課發呆,我們的腦海裏通常會自動浮現一些好惡評價或是假設,例如:
「他偏要和我作對!」
「連做功課都這樣懶散,他將來怎麼辦?」
「他能跟得上課業進度嗎?」
這些畫面或評價往往對回應孩子當下的需要毫無幫助,卻只會進一步刺激家長的情緒。然而,當時孩子可能只是感到功課有點艱深;又或者孩子正在為早前發生的某些事情而感到難過。
家長可以試試另一種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回想我們第一次發現孩子呆望著功課簿,我們當時並沒有生氣,懷著開放的態度探究孩子發呆的原因。
要繞過大腦自動化的想法框框,方法很簡單,就是學習把注意力帶到呼吸之上,並留心哪個身體部位有較明顯的感覺。這些當下的身體感覺能將家長的注意力從腦海中的假設與評價帶回當下此刻,有助平靜心境之餘,同時讓家長更有能耐如實看清孩子正在表達的情緒與需要。
留心呼吸可以讓家長從固有的想法與評價中鬆綁,同時保持「第一次」的心態去看待當下的情況。經常以看清孩子的需要作爲親職管教的基礎,家長便能更善巧地回應當下的情況,進一步拉近親子關係。
關於那位流淚的家長,他分享留心呼吸練習讓自己感受到一種單純的純粹,同時「個腦都冇咁亂」。這位家長的切身體會讓筆者有感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純粹地體驗當下的人和事。
從這一刻開始,邀請你有意識地吸氣,然後有意識地呼氣,把思緒從不必要的假設與評價中鬆綁,學習如實地與孩子、與家人、與身邊的人、與自己交流相處,或許會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增添一份難得的自在。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教育心理學家唐瑩博士
本專欄內容為會員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Reference:
Bögels, S., & Restifo, K. (2013). Mindful parenting: A guide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2 day ago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15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6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1 month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