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產後持續情緒低落 小心情緒健康響警號
我們從新聞報道中不時會看到有產後婦女傷害自己及其年幼子女的事件,實在令人惋惜;因此,產後婦女的情緒健康實在不容忽視。
婦女於分娩後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如傷口疼痛、角色轉變、照顧新生嬰兒等,若同時面對經濟困難、缺乏社交支援等情況,便會較易出現情緒困擾,影響媽媽的身心健康,繼而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發展,以及家庭關係。若你身邊有親友即將或剛為人母,又或你正是一位準媽媽,你可參考以下由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提供的實用資料,加強對產後情緒問題的認識,並多關注自身或產後婦女的情緒。
三大產後情緒問題
婦女產後的情緒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別,當中的患病率、病徵、病情的輕重程度,以及治理方法均有所不同。
產後情緒低落
約40%至80%的產後婦女會出現輕微情緒低落,病徵為情緒不穩、易哭、失眠及煩躁不安等,普遍在產後三至五天出現,一般在數天後會自行緩解。
產後抑鬱
約13%至19%的產後婦女在產後(一般在產後六星期至一年內)持續兩星期以上出現與抑鬱症病徵相若的徵狀,包括: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例如感到沮喪、憂愁等)、對一直感興趣的事物甚至嬰兒失去興趣、過份焦慮、煩躁不安、失眠、自責內疚、感到絕望等。
產後抑鬱是可以治療的,只要能及早識別、接受適當的轉介和跟進,以及得到家人的體諒和支持,多數患者都能康復。
產後精神病
約0.1%至0.5%的產後婦女患有產後精神病,一般在產後兩個星期內出現,病徵嚴重和急速,包括幻聽、有被害的妄想和自殘或傷害嬰兒的念頭。由於這是屬精神科的急症,所以有上述徵狀的婦女須立刻到醫院急症室或轉介精神科醫生接受治療。
產後抑鬱的風險因素
產後抑鬱雖然沒有明確的成因,但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婦女患上產後抑鬱的風險:
過往的情緒健康問題
‧曾患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等
‧產前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
心理社交因素
‧性格上較容易焦慮
‧缺乏社交支援
‧伴侶或婆媳關係欠佳
‧家庭暴力
‧經濟困難
與懷孕、生產及嬰兒相關的因素
‧曾經流產、難以成孕
‧意外懷孕或對懷孕感到矛盾
‧分娩前出現併發症
‧緊急剖腹分娩
‧嬰兒患有嚴重先天性疾病或早產
及早預防有方法
婦女如患上產後抑鬱,除直接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日常生活和工作之外,親職能力、嬰兒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以及伴侶的情緒,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宜及早預防。
‧懷孕前宜有充分的準備和安排,包括家庭、財務及心理方面。
‧學習有關懷孕、分娩及照顧嬰兒的知識,以及調節對養育子女的期望。
‧與伴侶及家人保持良好溝通,增加互相了解和支持;與其他婦女或朋友時常溝通,分享懷孕及育兒的經驗,從而得到社交支援。
‧預早安排合適的人選在產後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嬰兒,以確保有充足的時間休息及進行適量放鬆心情的活動。
‧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不要吸煙或飲用含酒精成分的飲品。
若你察覺自己或身邊的產後婦女出現持續的情緒困擾,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例如致電所屬的母嬰健康院預約評估或轉介、聯絡社工面談、或約見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作診斷及治療。
輔導服務及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生命熱線 2382 0000
社會福利署24小時熱線 2343 2255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 (24小時) 2466 7350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24小時資訊熱線 2112 9900
衞生署母乳餵哺熱線 3618 7450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www.fhs.gov.hk
使用基層醫療指南找尋適合你的家庭醫生 www.pcdirectory.gov.hk
以上資料由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提供
© 2021 Healthy Seed Limited
-
Elanne江若琳與丈夫Oscar結婚4年,於去年臨近聖誕時公布懷孕好消息,二人都表示BB得來不易!其後江若琳更於她的YouTube頻道拍片分享陀B身體狀況與心路歷程。7 day ago
-
各位新手爸媽,你們的孩子現時在用甚麼材質的奶樽?在眾多奶樽材質中,有很多人認為矽膠材質不耐用,更懷疑其安全性等問題。以下拆解矽膠奶樽4大迷思,原來矽膠奶樽不但質地柔軟,亦有不俗的安全性及耐熱性能。1 month ago
-
相信父母都希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不少媽媽更由懷孕已開始胎教,BB未出世就有所準備!而香港爸媽一向重視英文,想子女從小開始培養對英文感興趣有甚麼方法?選擇幼兒英語教材是一個熱門且不錯之選!1 month ago
-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每個人不多不少也憧憬著明天會更好、更和平的世界氛圍、更共融的社會環境、更愉快的家庭生活以及更自律成長的孩子……1 month ago
-
最近不少媽媽表示,老公總是把自己和小朋友影得令人崩潰…究竟怎樣才可影到靚相?今次找來母嬰及家庭攝影師Snow,為雨僑拍攝多輯孕照及BB相的她,將為家長傳授影相秘訣!1 month ago
-
每個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需按孩子的個性並配合其身心發展需要,培育寶寶健康地成長。可是,對新手父母而言,要照顧0至3歲的嬰幼兒,有時候可以說是無從入手。如果幼童在成長期擁有良好的社交情緒,往後在各方面的發展也事半功倍,惟坊間對於培養幼童社交情緒的說法存有差異,當中存在不少的謬誤,現在讓我們逐一拆解。4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