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健爸媽】忽冷忽熱見頭暈頸痛?日本列「氣象病」11症狀
早幾日氣溫驟降,突然急降到12、13度,誰知幾日後又突然回升,甚至中午曾高達26、27度!天氣忽冷忽熱,猶如坐過山車,可能你已經患上「氣象病」。
「氣象病」一詞由日本醫生佐藤純提出,他甚至在日本開設專治「氣象病」門診。他指,氣象病主要是由於溫差變化顯著而影響人體健康,導致原本就有的疼痛等症狀惡化,或身體產生不適的總稍;當中又以長者、小朋友及患心肺病人士影響最甚,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血管、氣管及神經等3方面的健康問題。
氣象病的症狀或是發作的時機因人而異,除了最常見的偏頭痛之外,像是肩頸僵硬痠痛,心情沮喪低落、曾有舊傷的部位感到疼痛,關節炎以及氣喘、更年期症狀惡化,也都是可能的症狀。

以下是醫生列出的一些常見指標性症狀,若符合項目愈多,代表你已患上「氣象病」的可能性就愈高:
□ 對天氣變化很敏感,可以感覺到要下雨了
□ 搭乘地鐵、飛機或是高樓層電梯時,容易覺得耳朵痛
□ 容易暈車
□ 春秋之際或是梅雨季等季節轉變的時候,身體容易不舒服
□ 天氣熱時身體容易有發熱感、天冷時又容易四肢冰冷
□ 下雨之前,容易覺得想睡、頭痛
□ 肩膀容易僵硬
□ 頸部經常習慣性痠痛或疼痛
□ 過去曾受過比較嚴重的外傷
□ 經常偏頭痛
□ 生活中有很多壓力來源

佐藤醫生指,因為天氣變化會影響氣壓高低變化,若氣壓突然改變,負責體內偵測氣壓變化的內耳較為敏感的族群,體內的自律神經系統也可能會受到影響,造成體內外壓力失去平衡。
自律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某些神經可能會變得過度活躍,例如交感神經如果過於活躍,就會刺激痛感神經,產生頭痛或是舊傷疼痛等症狀;副交感神經如果過於活躍,就會產生倦怠感以及情緒低潮。
那麼,如何預防天氣突變所造成的身體不適?佐藤醫生表示,要改善與自律神經相關的疾病,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至為重要,其中又以睡眠和飲食最為關鍵。

在日常飲食當中,佐藤醫生建議適當攝取以下4種營養成分:
1. 維他命B群:有調整自律神經、緩和疼痛的效果。
推薦食物——豬肉、毛豆、鰻魚、花生、糙米等。
2. 鋅:有助維護身體平衡,保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
推薦食物——蠔或甲殼類海鮮、芝麻、牛奶、杏仁等。
3. 鎂:有助穩定神經、舒緩焦慮
推薦食物——牛蒡、牛油果、海藻或昆布、豆製品等。
4. 鐵質:可預防貧血、改善偏頭痛
推薦食物——肝臟、花蛤、深綠色蔬菜、黑巧克力。
作息習慣方面,盡量早睡早起,並且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最好的調理之道。睡前一小時可將室內的照明稍微調暗,並避免使用手機等3C產品;起床之後曬10分鐘的太陽讓身體甦醒、讓自律神經維持規律運作。
長幼患病風險高

天氣忽冷忽熱,有機會令血管急速擴張,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大大誘發心臟病的機會。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亦發現,天氣溫差大及濕度高,會增加中風機會,建議曾中風人士要小心保暖。
而港九中醫師公會首席理事長何國偉過去接受訪問時曾指出,由於小朋友氣管較為敏感,而長者亦因氣管老化而缺乏彈性,當溫差起伏過大,容易觸發哮喘或其他呼吸症狀。大家記得出門前多注意天文台的天氣消息,注意保暖和穿著適當衣物,照顧身邊長幼,以防患上「氣象病」。
-
「乳齒遲早會掉,就隨它自生自滅吧!」是不是你的想法呢?我們當然知道牙齒長得整齊好看,對人的外觀影響很大,但部份家長會覺得即使乳齒長得不規整,換牙後還有機會長整齊,長大後才帶小朋友箍牙處理牙齒問題。不過,牙科醫生利子傑醫生指出,如果拖到小朋友換完所有乳齒才進行兒童矯齒療程,很大可能已經錯過兒童箍牙/矯齒黃金期了!4 day ago
-
大暑過後就是立秋。雖說已踏入初秋,但天氣仍潮濕悶熱,暑氣仍未完全消退。暑濕之邪最容易傷脾。脾主管肌肉四肢,暑濕困脾,身體會容易感到疲乏,甚則納食欠佳、腹脹及泄瀉。另一方面,隨著空氣濕度下降,氣候逐漸變得乾燥。由於秋氣主燥 ,燥熱之邪會耗氣,「氣虛」則容易出現四肢無力、神疲體倦、少氣懶言等症狀。(作者為康河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張智媛)12 day ago
-
近日天氣炎熱,外出時感覺有如置身火爐般,實在令人抖不過氣來。明天 (23日) 正值24節氣大暑,是時候為一家大細準備時令湯水齊來解解暑。以下是註冊中醫師古鎧綸推介的三款消暑湯水及涼茶,做法簡單,爸媽們不妨試試。但有一點大家要留意,此三款湯飲不適合孕婦飲用。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古鎧綸)26 day ago
-
新冠肺炎肆虐,家長擔心孩子外出活動會容易染疫,但在家避疫卻增加了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這些疫症下的「新常態」早已使家長們大感頭痛。究竟「新常態」對兒童的眼睛會造成甚麼影響?而家長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1 month ago
-
在這個轉季時期,兒童特別容易患病,當中由腸病毒所引致的疾病最為常見,雖然大部份的腸病毒都是無症狀,患者亦會自行痊癒,但家長要當心腸病毒71型所引致的手足口病,其傳染性高,加上可能引致嚴重的併發症,所以要提高警覺,以免兒童受感染。有關於感染腸病毒的迷思?現由香港大學名譽助理教授劉慧思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