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家長善用讚賞加引導 教出自動自覺小朋友
每當與家長分享如何處理子女的行為問題時,我都會鼓勵家長訂立明確的規則及獎勵方法,往往能立竿見影。家長常問一個問題:「如果子女只在有獎勵之下做好,豈不是很『市儈』?怎樣才可令他們自動自覺做好?」
根據學者Deci 及 Ryan (1985)的研究,行為動機可分為外在(Extrinsic)及內在(Intrinsic)兩種。外在動機指人有動力做事是因為能得到額外好處,如薪金能推動人們上班;而內在動機指人做事的動力來自事情本身的樂趣,例如在工餘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外在動機在短期內非常高效;內在動機則更能讓行為長久持續下去。

要子女自動自覺做好,家長可利用明確規則加上獎勵引發子女的外在動機,短期內令好行為更常出現。而要令行為持續,子女要對好行為感到高興滿足,形成內在動機。家長在獎賞子女時,可運用「獎賞+讚賞+引導」方程式把動機推向「內在」方向,在給予奬賞的同時,具體讚賞子女,並引導子女留意好行為帶來的滿足感。例如,子女不願溫默書,家長可用獎賞吸引子女溫習,並說:「做得好好喎!你比尋日用多咗三十分鐘溫默書,加你一分先!啱啱預默你寫得到以前唔識寫嘅字,你覺唔覺得好有滿足感呀?」又例如,子女不願跟從已共同協定的家庭時間表做家務,家長可用獎賞吸引子女去做,並讚:「好乖仔喎,肯準時幫手洗碗,聽日加十分鐘放鬆時間俾你啦!有你幫手,媽媽就可以早啲休息。你咁錫媽媽,幫到媽媽係咪好開心呢?」
當家長在發問引導問題時察覺子女會心微笑,就代表你已成功激發了他的內在動機。稍後,你可以逐步隨機減少獎賞的次數,但持續讚賞及引導的元素,好行為漸漸地便不再依賴獎賞吸引而出現,而是靠當中的滿足感不斷持續下去。屆時,子女自然能自動自覺做好!
教育心理學家蔡博麒先生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Reference: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9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0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28 day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1 month ago
-
功課只是一個鞏固知識的工具,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吸收上課學習的知識有多深,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是催孩子做功課,而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提升學習的動機……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