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品格管教 化解說「不」有妙法
各位父母,你的孩子是否經常將「唔要」、「唔制」、「唔想」等字掛在口邊?這樣又會否令你感到苦惱,不知如何應對?孩子事事說「不」,可能因為他們開始有自主的意識,希望有話事權,以致出現這些父母眼中的「反叛」行為。
孩子經常說「唔要」、「唔制」等字,真令你感到苦惱,不知如何是好。其實,當父母遇到這類問題時,只需避免用提問句、以直接和簡單的語句與他們溝通、在適當時給予選擇的權利,以及用正面字眼取代「不」,自然可以輕鬆化解孩子說「不」的煩惱!
避免用提問句
接近兩歲的孩子已開始有自我意識、意願和意圖,經常向父母說「不」,以致父母認定他們「唔乖」、「唔聽話」,互相角力,影響親子關係。這時候,父母首要學習與孩子溝通,期望他們完成某些任務時,不宜用提問句形式,例如:
「食飯好唔好?」、「飲水好唔好?飲水對身體好,你乖啦,飲啦好唔好?」。

指示簡短直接
雖然「好唔好?」是很多父母常見的口頭禪,希望減少指令的壓迫感,增加孩子執行指示的動力,以及表現出尊重他們;然而,當父母的指示實際是不可以讓孩子選擇,而他們的回應是「唔好」、「唔要」時,便會造成假民主的情況,孩子以為可以選擇,事實並非如此,令他們覺得父母沒有聽取其意見,亦不尊重他們的選擇。所以,父母向孩子作出必須執行的指示時,宜用直接和簡短的語句,例如:「我哋依家食飯喇!」、「囡囡,你要飲水。」
給予選擇權利
父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擁有合理的選擇權,但需設定底線,考慮當時的環境安全、時間限制及孩子的能力,來判斷他們可選擇的空間;並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意願,減少說「不」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在公園玩耍時,到了預先協定好的時間也不願離開,父母不用跟他們硬碰,可給他們一些選擇,說「你想玩多一次滑梯,還是跑多一個圈就回家?」。
採用正面字眼
與其用負面的字眼經常向孩子說不,倒不如用正面的字眼讓他們知道可以做甚麼。例如孩子跑來跑去,父母每每說:「不准跑」,但孩子雖然不跑,卻跳,於是父母又說:「不准跳」,因此令他們無所適從,不知道甚麼才可以做。父母宜將心底期望孩子做的事情,用正面的字眼說出:「請你坐好」。又例如孩子用手打人,很多父母會立即說:「手不可以用來打人!」而是你可以跟他們說:「手可以用來握手、畫畫、吃東西、擁抱…」,讓他們知道手的正確用途。

放手讓孩子成長
總括而言,父母要了解孩子說「不」是成長發展歷程的一部份,由於大約兩歲的孩子開始自我意識增加,且追求獨立自主,在生活上很多事情都想要自己嘗試,所以在安全的情況下,父母可以放手讓他們嘗試,並從旁支持。倘若父母與孩子面對衝突時,父母切忌硬碰硬,最好以正面的溝通去疏導對立局面,這樣既不會破壞親子關係,還可以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勇於嘗試的良好習慣,邁向成長。
以上原文刊登於2019年4月荷花出版社《OURS》雜誌
© 2021 Healthy Seed
-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第一次接觸金錢是甚麼時候?誰是我們金錢教育的啟蒙老師?校長?老師?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是我們的父母。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真正接觸金錢,就是小學一年級,學校有小賣部,母親自此每天上學都會給我一些零用錢,以便學校小息時萬一肚餓,可以買些食物。當時我只知道肚餓就可以用錢買零食,對金錢的觀念其實很模糊。所以父母對子女金錢觀的建立,其實擔當了一個非常重要...8 hour ago
-
開學將近一個月,你的子女適應了小學生活了嗎?部分小朋友由K3升上小一,面對陌生的校園環境及同學或難以適應,甚至情緒崩潰。何基佑早前就升小適應問題拍攝短片,向家長分享貼士。8 day ago
-
究竟該如何有效提升子女的專注力?相信是不少父母所關心的。以下由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提供的小遊戲,正有助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這5個室內與戶外進行的小遊戲,玩法都相當簡單,家長們不妨試試。12 day ago
-
今天本來是開學日,恰巧遇上颱風天,不過「Allie保寶小教室」率先在今日開課啦!大家好,我是Allie。首先,非常感謝《親子頭條》給予機會,讓我可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兒童財商和家庭保障的話題。1 month ago
-
經過兩個月的暑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期待著孩子享受校園生活。不過,部分家長亦會面對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最令家長懊惱的是,孩子經常表達「好驚」,但這份「驚」從何而來﹖小小年紀為何就這麼焦慮﹖ 孩子感到焦慮,在上學的行為上可能呈現﹕與家長分離時會哭到難離難捨;在家能言善辨,在校卻沉默寡言;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情況。家長嘗試勸說無效,「唔使驚、有咩好驚﹖」或分散注意...1 month ago
-
3年疫情過後,生活逐漸回復正常,小朋友雖然能夠回歸豐富精彩的幼稚園生活,但同樣亦需要面對較多的困難﹕如因疫情緣故未能進行戶外活動,缺乏體驗群體生活、學習與人相處、鍛鍊大肌肉的機會,甚至自理能力都受到影響。因此,本年度升讀小一的小朋友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家長可以按以下小貼士協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