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之教育】月積壓力學童疑自殺 專家嘆:一個也嫌多
連月發生多宗懷疑學童輕生事件,本港學生的精神健康管理刻不容緩。旁人看來,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大多數是學業,然而長年累月的壓力定必來自多個地方。教育心理學家就此分享她過往接觸過的個案,希望無論學校還是家長,或者學生自身都要多加關注自己的情緒。
早有研究指出,早在PISA 2015及2018的調查已顯露,雖然香港學生的學術成績於國際間名列前茅,然而對整體生活滿意度或社交及情緒抗逆力卻遠低於國際水平,反映香港學生有解決學術問題的能力,卻不擅於處理自身的情緒。
情緒管理並非代表著你必須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能表達出來,而是要去學著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跟紓解;情緒的累積跟壓力相似,好像一個氣球,假如一直只進不出,最後就會爆炸。
個案分享
「最近剛說希望學生不會因為考試而情緒崩潰,話音未落,我便收到一通緊急電話……」心小姐說。
Sam是一位高中男生,他從去年開始出現嚴重的抑鬱症狀,除了情緒十分低落,更出現幻聽的情況,連踏出家門也有困難。精神科醫生、學校老師、社工與教育心理學家聯手支援他兩個月後,病情稍有改善,最近更開始減藥。

誰知,今天Sam在學校突然被觸動,繼而企圖自殺!幸好老師及時發現及阻止,現在他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和休養。
曾經作為駐校教育心理學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簡稱EP)的心小姐,過去也參與過有關危機處理和預防學童自殺的工作,作出分享。
學校危機處理
心小姐分享過去駐校的工作流程,而EP一般不會於新學年開學當天訪校。
某一年的開學日,她如常在服務機構的辦公室與同事開會。突然來了一通她最不想聽到的緊急電話——其中一間她駐校的學校有學生突然在家中離世,並很有可能是自殺。
如同平日報章形容,EP會盡快到校提供協助。她趕到學校後第一時間與校長、幾位主任、社工和其他學校人員開危機處理小組會議,商討流程及分工,包括:
- 核實資料
- 支援該生的家長和朋友
- 籌備文件及通告
- 進行教職員會議
- 安排特別班主任課
- 向學生宣告消息
- 提供個別和小組輔導
- 處理傳媒採訪
其中一個特別需要EP專業能力的部分是——評估校內不同學生可能受影響的程度,然後為最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情緒支援。

根據老師平日觀察,了解到離世學生生前在班上和足球隊中有幾位好友,而他們仍未知道該學生的消息。她和老師們立即在當天中午下課之前,為他們做小組輔導。
心小姐表示,當天的畫面她還歷歷在目。班主任忍住情緒,堅持由自己親口告訴學生這個傷痛的事實。當時幾位學生都驚呆了。一開始他們覺得不可能,反應不過來。慢慢沉澱過後,有些同學漸漸出現情緒反應,有些沈默不語,其中一位哭著說:「明明昨天聊天時還很正常的,說好我們今天要一起吃飯,他怎麼會丟下我們?」
她和輔導老師解答了學生幾個疑問,並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當下的想法和感受,希望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可以互相支持。
此外,她們討論了一些有效的應對策略,亦讓學生明白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最後,她提醒學生面對問題時,可以在自己的社交支援系統、學校或社區資源中尋找適當的支援。
心小姐說:「學校危機處理是我最不想參與的EP工作。」遺憾的是,在幾年的EP職業生涯之中,她需協助處理大大小小十多個危機,有自殺、意外、因病去世的事件;有學生、老師、教職員的個案。
「我不會忘記在會議室、禮堂、教員室和課室裡,那些讓人心碎和緊繃的情境。」
因此,每當她籌辦關於危機處理或精神健康的教師和家長講座時,她都必然提醒聽眾,學童自殺個案實在是「一個都太多」!
「對我而言,預防學童自殺,以及如何提升學生的抗逆力,是學校和社會應該更重視的題目。」
學童自殺因素複雜
表面上看Sam的個案,是年終考試導致他的自殺行為。然而,在面談中,心小姐發現他的情況沒那麼簡單。
Sam有社交溝通障礙,從小學開始常常被同學欺凌,亦曾被網友騷擾和欺騙。膽怯的他不懂得反抗和保護自己。雙親當時工時很長,甚少時間與Sam相處,導致他們的關係疏離。父母看見Sam抗拒上學,在學習上散漫,以為他無心向學,於是不時嚴厲責備他。升上中學後,抑鬱症把Sam各方面的問題放大……
原來,Sam的情緒問題積累多年,最近的考試壓力只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以Sam的個案為例,研究顯示絕大部分學童自殺不是由單一原因所致。背後通常有複雜的因素互相影響,包括特殊教育需要(SEN)、情緒病、網絡媒體、學習問題、家庭糾紛、朋輩相處、社會風氣等等。
因此,要有效預防學童自殺,心理學家認為必先了解成因,然後在不同方面為學生提供普及性和針對性的支援。
註:為保障學生的身份,文中的個人資料經過改動。
以上轉載自心小姐 (FB@心小姐 - 教育及兒童心理學家 / IG@misshearthk)
-
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能改變看待事實的心態,因為我們都能成為心理彈性的人。 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我經常鼓勵對方學習分辨事物什麼是可控,什麼是不可控,人之所以活得負面和消極,大體分為三個原因,一,我們總執著於不可控的事情上,二,沒有把可控的地方做好,三,我們常用單一角度看待事情,缺乏全面了解和彈性。5 day ago
-
不少家長聽說運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 ABA)來管教小朋友,可以訓練他們聽從指令、在學校專注上課等等。當家長在網上搜尋與ABA相關的資訊時,會發現有形形式式的分享:有人推薦ABA教學法,讚嘆小朋友能夠在短時間便有顯著的改善;亦有人持刻板印象,覺得ABA教學法太機械化,擔心在模擬環境下才能見效。既然家長有那...7 day ago
-
不管你已為人父母或計劃在不久將來生育,電視劇 《反起跑缐聯盟》 都是你的寫照。它以幽默方式展示家長們的生活經驗和抱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大家每日面對的育兒問題。29 day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29 day ago
-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育兒風格,其中德國的育兒風格與亞洲國家大相徑庭,甚至直接攻擊亞洲家長最常做的育兒方式。你有幫孩子檢查功課嗎?在德國老師眼中,這樣的做法可是大不合格!29 day ago
-
最近做了一個諮詢個案,是一名媽媽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黐身,希望我能讓他的孩子獨立一點。當天,母子早到了15分鐘,他們在等待過程中,我聽見了小男孩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從這問題中有所反思,再問自己是否真的愛孩子?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