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成功靠天賦還是苦幹 培養成長思維是秘訣(下)
上文探討了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益處。Dr. Carol Dweck的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透過教育塑造出來的。各位父母可以參考以下三點,培養子女建立成長型思維:
1. 讚賞努力,重視過程
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如「你真係好叻!好聰明!」對培養成長型思維沒有幫助。反之,稱讚孩子的努力付出、堅持不懈、勇於嘗試等態度,能夠培養孩子樂於接受挑戰,視失敗的經驗為成功學習過程,讓孩子在失誤中汲取教訓,再接再厲。
2. 換個說法,改變思維
Dr. Dweck 在TED演說中提出,運用「Not yet」(尚未達到)的說法能夠改變人的思維模式。她的啟發源自於一間 高中的成績評鑑系統。在那間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字詞 (如「fail」不合格),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Not yet」意味著孩子已經 在學習的軌道上前進,只是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應該繼續學習和改進。因此,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父母可請他在句子中加上「尚未」一詞,意味著「你只是尚未學好數學而已」。又例如若果孩子說「這個太難,我做不到」,父母也可請他在句子中加上「尚未」一詞,意味著「你只是現在還未做到,但你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去做」。
3. 培養思維,永不太遲
Dr. Dweck及其他學者曾在13間高中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學生隨機分成兩組,兩組的初始學習成績並沒有明顯差異。對照組的學生,只接受有關大腦運作知識的課程;而實驗組的學生,則同時接受了大腦運作知識及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課程。三個月之後,實驗組的學生 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明顯高出許多。這研究顯示教育成長型思維對孩子的學習有正面的幫助,而且「有心不怕遲」。
結語
父母是培養子女的「成長型思維」的第一位「老師」。一項追蹤研究發現,根據孩子1-3歲時父母稱讚他的方式,可以預測5年之後孩子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和面對挑戰的渴望程度。鼓勵各位父母可以從小協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培育正面的心理發展,同時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及面對挫折的抗逆力!
教育心理學家鄧偉茵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Child)天生對聲音/觸覺/視角等天生感覺特別敏感,環境有細微轉變都有機會觸發他們的「敏感」反應,哭鬧不停。正因如此,不了解「高敏感」的人或認為孩子難湊、甚至冠上「無家教」的標籤。藝人雨橋昨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作為「高敏媽媽」的心聲,引起眾多高敏家長的共鳴。9 day ago
-
「冷靜區」策略是一種溫和、短暫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當的行為,避免家長打鬧孩子。不過,不少家長忽略了冷靜區的重點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冷靜反省的機會,並非用作懲罰孩子的。當家長着孩子在冷靜區進行「冷靜」和「反省」時,必須保持平穩的情緒,清楚地給予指示,並向孩子說明入冷靜區的原委。10 day ago
-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28 day ago
-
各位家長,下年度的直資或私立小一開始接受報名了!大家除了要留意報名程序及準備相關文件外,也可參考以下5個理財要點作出部署,為子女的教育作出全面計劃,同時平衡家庭的長遠財政需要。1 month ago
-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1 month ago
-
功課只是一個鞏固知識的工具,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吸收上課學習的知識有多深, 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是催孩子做功課,而是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提升學習的動機……2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