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之際,不少家長早已為子女計劃暑期活動,而網上的興趣班及工作坊五花八門,看得家長花多眼亂,一個不小心,就很容易墮入騙局。近日,有媽媽表示在為子女報名參加活動時受騙,及後發現不少家長同樣受騙,估計涉及十多萬港元。
據受騙苦主表示,騙徒已是慣犯,一向在Facebook張貼大量活動單張及照片,吸引家長報名,其聲稱舉辦的活動五花八門,由興趣班、日營、課程都囊括其中。部份日營及課程更以證書作為招徠,吸引家長,活動收費從二千元至二萬元不等。
受騙苦主列出騙徒手法,包括在活動前一星期仍然提供不了保單、教練、旅遊巴及營地資料;且在舉辦前夕方通知家長取消活動,期間以不同藉口拖延退款安排。直到有苦主於網上公佈經歷,方知有多位家長受騙,一班受害人報警求助。
受疫情影響,家長及小朋友長期「困獸鬥」,有家長「報復式消費」增加網上購物次數,稍一不慎就可能墮入騙局。
環聯發表最新全球網上詐騙趨勢季度調查指出,港人有關疫情的網上騙案較疫情初期增加9%,指騙徒有策略地將目標由企業轉移到欠缺警覺性的消費者身上。消委會就針對報讀網上課程時可能忽略的重點提出建議,呼籲家長提高警覺。
1. 消費前每事問
當課程變成網上授課後,教學內容會有所不同嗎?報讀後假如疫情不幸再次變得嚴峻,又或是出現其他突發狀況,又能否選擇退款或延長課程?這些問題,都是家長為子女報讀課程前需要關注的。當確保課程提供機構有合適的應對措施,才落實報讀,就能避免紛爭。
2. 了解自己權益
一句「商戶保留最終決定權」,並不代表商戶就能完全躲過需對消費者付的責任。家長應該要清楚自己的權益,就是商戶收取款項後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合約訂明的服務。即使合約訂明了「不可退款」、「商戶保留最終決定權」等條款,該些條款亦未必於任何情況下均可被視為免責的「擋箭牌」。
3. 疫下合理替補方案
儘管疫情漸趨緩和,提供校外學習課程及興趣班的商戶宜就未來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早作準備,未雨綢繆,預早因應不同課程及不同年紀的學生需要制定合理替補方案,並與學生及家長保持良好溝通。同時,應考慮加強客戶服務效率適時回應消費者的疑慮,這樣亦可減省因跟進不善而衍生大量投訴。
課程主辦機構良莠不齊,部分銷售手法為人詬病,家長為子女報名參加訓練課程或興趣班時應仔細看清、問清,減免紛爭。
-
墨西哥一名十歲男童參觀當地動物園時,因將狼與狗混淆,竟然爬過圍欄伸手與狼互動,結果遭狼咬至重傷。9 hour ago
-
口味偏好早於嬰幼兒時期已建立,如果BB從小經常進食過甜或過鹹的食物,不但影響飲食習慣,長遠影響健康。消委會檢視37款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小食,分別是米餅、泡芙、小蛋酥(又稱小饅頭)、穀類小食和乳酪粒。在25個提供糖含量的樣本中,發現52%樣本糖含量超出食物安全中心水平,當中所有乳酪粒樣本全屬高糖。消委會提醒家長,聲稱無添加糖的食品亦可能添加濃縮果汁等游離...10 hour ago
-
偶像組合MIRROR成員姜濤自去年宣佈「做爸爸」後,不時留意契女的最新動向。昨日他分享了契女的影片,更再次表達自己想生女兒的決心!3 day ago
-
和富社會企業「香港開心D」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主辦「香港開心指數」研究團隊發佈最新數據,探討香港2022年疫情高峰期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及關係變化,發現在新冠疫情下,本港平均每5個家庭有1個不開心。4 day ago
-
疫情下,學生轉為網上學習,長期對着電腦熒幕有損眼睛健康。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新冠疫情期間本港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2.5倍,戶外活動時間減少及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為兩大主因。情況值得家長關注!10 day ago
-
資訊世代的小朋友無論上課或娛樂,皆依賴電子產品及互聯網,尤其近年疫情嚴峻,在家學習成為兒童教育的新趨勢。爸媽們想提升子女的學習成效,更清晰聆聽螢幕背後的聲音,便要為他們準備最舒適、最方便、最不受騷擾的優質兒童耳機!17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