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逾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幼兒不論是病毒載量及帶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而且持續帶活性病毒的時間也極長,猶如「隱形傳播者」,隨著學校逐步回復面授課堂,兒童防疫和檢測不容掉以輕心。
港童確診比例較中歐美高
截至今年3月25日,本港11,429宗確診個案中,929宗為17歲或以下人士,即8%為未成年。當中超過兩成(201宗)是3歲或以下幼兒,此組別中四成多患者沒有任何病徵。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比較香港、內地、意大利、西班牙及美國多個地區的兒童確診比例,發現香港的百分比偏高。
由於深喉唾液及鼻咽 / 咽喉拭子的採樣方式較難用於幼兒,非入侵性且準確度高的糞便檢測便特別適合此年齡組別,自去年3月底開始,中大醫學院提供免費糞便檢測新冠病毒服務。截至今年3月25日,中大新冠病毒檢測中心在超過17,500個糞便樣本中,成功識別22宗確診個案。
糞便樣本帶活性病毒長達36天
經中大糞便檢測成功揪出的22個確診者中,20個為6歲以下幼兒,比例超過90%;而沒有徵狀的「隱形個案」亦佔超過70%。負責檢測的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指出:「糞便檢測是可靠及有效的方法,可揪出沒法提供呼吸道樣本的『隱形個案』。我們透過糞便檢測,發現幼兒大多是『隱形傳播者』。他們沒有徵狀,但病毒載量高,而且帶活性病毒的比例更高達九成,極具傳染性。再加上他們持續帶活性病毒的時間可以十分長,其中一個案的糞便持續帶活性病毒期更達36天。這些因素都顯示受感染的幼兒更容易將病毒在社區傳開,是防疫措施中值得關注的一群。」
.(左起)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李民瞻教授及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李民瞻教授表示:「發燒、咳嗽和流鼻水是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病徵,但這些徵狀往往被以為是普通感冒,因而未有察覺孩子染病及安排檢測。因此我們呼籲父母多留意孩子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曾經到訪高危地方後出現不適,居所被納入強制檢測名單、或就讀的學校有人呈報原因不明的不適情況等,都應盡快求診,並接受病毒檢測。」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建議,社會應找出方案來預防兒童成為隱形傳播者,對社區控制疫情十分重要。
-
墨西哥一名十歲男童參觀當地動物園時,因將狼與狗混淆,竟然爬過圍欄伸手與狼互動,結果遭狼咬至重傷。10 hour ago
-
口味偏好早於嬰幼兒時期已建立,如果BB從小經常進食過甜或過鹹的食物,不但影響飲食習慣,長遠影響健康。消委會檢視37款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小食,分別是米餅、泡芙、小蛋酥(又稱小饅頭)、穀類小食和乳酪粒。在25個提供糖含量的樣本中,發現52%樣本糖含量超出食物安全中心水平,當中所有乳酪粒樣本全屬高糖。消委會提醒家長,聲稱無添加糖的食品亦可能添加濃縮果汁等游離...11 hour ago
-
偶像組合MIRROR成員姜濤自去年宣佈「做爸爸」後,不時留意契女的最新動向。昨日他分享了契女的影片,更再次表達自己想生女兒的決心!3 day ago
-
和富社會企業「香港開心D」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主辦「香港開心指數」研究團隊發佈最新數據,探討香港2022年疫情高峰期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及關係變化,發現在新冠疫情下,本港平均每5個家庭有1個不開心。4 day ago
-
疫情下,學生轉為網上學習,長期對着電腦熒幕有損眼睛健康。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新冠疫情期間本港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2.5倍,戶外活動時間減少及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為兩大主因。情況值得家長關注!10 day ago
-
資訊世代的小朋友無論上課或娛樂,皆依賴電子產品及互聯網,尤其近年疫情嚴峻,在家學習成為兒童教育的新趨勢。爸媽們想提升子女的學習成效,更清晰聆聽螢幕背後的聲音,便要為他們準備最舒適、最方便、最不受騷擾的優質兒童耳機!17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