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見到很多新手父母努力翻閱不同的育兒資訊和書本,除了想學習如何讓子女健康開心地成長,同時亦希望遠離「怪獸家長」和「直昇機家長」的行列。
想向「怪獸」和「直昇機」等標籤說掰掰,在管教孩子上當然不能事事操控、事事管制。越來越多父母開始懂得聆聽孩子的需要,按孩子的想法和意願處事。他們想做到以兒童為本,讓孩子自由發展。可是,筆者觀察到不少家長未能拿捏這種「自由度」,漸漸地在管教上變得欠缺規範,底線搖擺;甚至出現一些放任的管教片段,例如:
例子一:「爸爸食蘋果好唔好?」「No!媽媽食!」「好啦好啦,咁媽媽食。」
例子二:「搭電梯。」「你頭先搭左四次架啦啵...」「我要搭。」「好啦好啦...」
例子三:外出吃飯時,孩子將餐桌上的筷子逐一集齊,興高采烈地把玩。父母不但沒有阻止,更向眾人表示可以與孩子練習順序數數。
現代教育之父—— 心理學家約翰•杜威主張「兒童為本」的育兒方式。他不認同強迫兒童去吸收外界的東西,也不認同過度的自由放任。的確,「兒童為本」的宗旨就是尊重每個孩子有著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成長速度,以及有選擇的權利。不過,自主選擇並不代表自由放任。家長在尊重子女的好奇心,認可他們與生俱來的求知慾的同時,亦應該要有明確的指引和規範,讓孩子知道探索的時候有什麼是可為,有什麼是不可為。
例子一的爸爸吃蘋果其實不需要先得到兒子的同意;例子二的媽媽如果認為四次是不合理,可將界線告知孩子;例子三的父母可衡量孩子學習合宜社交行為與數學練習的重要,並教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家長如果不想孩子變成「小霸王」及「小公主」,便要留意自己有否過分聽取孩子的意見,有否為不理想的行為訂立界線。
家長懂得留意孩子對身邊人、事、物的反應和情緒;在安全的環境下引導孩子合宜地探索,使孩子不至漫無目的地胡亂玩耍;這已是「兒童為本」的重要基石。「兒童為本」不代表被孩子牽著走。爸爸及媽媽們加油!
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4 day ago
-
正向教育可培養小朋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邁向圓滿的人生。保良局正向教育團隊給家⻑的5個貼士,教家長培育「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小朋友。這些特質小朋友一定終身受用。5 day ago
-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5 day ago
-
「我想要個細佬/細妹!」相信很多爸媽應該都被小朋友問過這個問題。尤其見到其他同學朋友有兄弟姊妹,就會開始纏著爸媽「我也想要一個!」這位「毒男爸爸」遇上這個情況,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處理方式。11 day ago
-
子女長得快,家長不單止要定期為他們添置新的衣服鞋襪,連眼鏡也需要隨成長不斷更換!孩子在20歲前,近視情況極快惡化,家長應每年帶小朋友檢查眼睛,確保能及時處理他們的視力問題;而遊戲時因碰撞而弄壞眼鏡,又或因為成長而頭圍變大,亦需要更換新眼鏡。那麼舊眼鏡可以如何處理?下列是護瞳行動給大家的建議:15 day ago
-
日前美國肯塔基州一個網紅家庭,夫婦二人帶着六名子女跑馬拉松,年紀最小的兒子只有六歲。他們完成賽事後於Instagram分享心得,隨即受到不少網民指責,直斥父母要求六歲小朋友跑馬拉松是「虐待」,引來極大爭議。15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