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委會話你知】小朋友要「人有我有」 家長應say yes or no?
小朋友很多時都會將自己與其他人比較,因為他們容易被別人的玩具、文具、衣服或用品吸引,希望自己可以擁有相同的物品,然後就會對爸爸媽媽說:「誰人有什麼什麼,我也要一個。」
父母愛錫子女,在能力範圍做到的,都想盡量滿足他們,這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過分地對子女百般遷就,有求必應,即時滿足他們所有物質要求的話,對培養他們的價值觀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相反,父母應把握機會向子女解釋人家有的東西不代表自己都一定要有,並趁機教導他們以下的概念。
1. 明白金錢有限,慾望無窮
小朋友普遍對金錢有一個誤解,就是錢當然是用來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家長要向子女解釋金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爸爸媽媽需要透過努力工作賺取薪金。不過,金錢有限,慾望無窮,我們總想擁有很多東西,但是在有限的金錢下,需要作出取捨。
2. 分別「需要」及「想要」
教導子女分別「想要」及「需要」的概念。例如:若小朋友已經有一個筆盒,但想再買一個新出的卡通筆盒,這筆盒便是「非必要」的東西。家長可以資助一點,但不妨鼓勵子女自己努力儲錢去買,讓他們明白要經過努力才可得到成果。
3. 學習延遲享樂
小朋友往往想「立即」得到想要的東西,家長可鼓勵他們延遲享樂,藉此訓練自制力及耐性,亦即是學習克制眼前的小滿足,以達到更長遠的目標。例如:家長可請子女先忍耐,回家看看有沒有相同的物品,才再想想那件物品是否必要。對於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在小朋友儲錢購買的過程中,家長可再問問他們是否仍要購買那件物品,很多時小朋友在經過一番努力儲錢後,未必想將金錢花掉。
4. 了解父母的負擔能力
如果子女嚷著要買一些較昂貴的物品,家長應告訴子女你不一定有能力購買這些物品,並藉此他們分享家庭的財務狀況,了解家庭的一些基本收支項目及金額,例如租金、電費、水費、書簿費及上網費等,令子女明白家庭的每月開支有多大。同時,與他子女論會否有其他較實惠的選擇,或他們要為購買該物品作出取捨。
投委會於2012年成立,是專責提升香港市民理財能力的公營機構,並獲四家金融監管機構及教育局支持。投委會透過消費者教育平台「錢家有道」推廣及提供免費和持平公正的理財教育資源及計劃,並帶領「理財能力策略」為持份者締造有利環境,從而為香港不同群組提供更多優質的理財教育。
-
家長給小朋友適當的零用錢,可讓他們從實踐中學習,學到如何精明消費,循序漸進建立對財務的責任心。不過,小朋友在使用零用錢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懂節制或亂花零用錢的情況,當家長向小朋友問過究竟時,他們可能已忘記了錢花了在哪兒。2 month ago
-
突如其來的「暑假」即將完結,小朋友將陸續復課。上學期間,小朋友會有較多機會接觸金錢,例如買早餐、搭車、或買文具等。家長不妨趁此機會與子女重溫精明使用零用錢的貼士。3 month ago
-
在現今電子貨幣盛行的年代,孩子親手接觸金錢的機會愈來愈少,父母不妨參考以下的建議,趁孩子在農曆新年親手拿著利是錢之際,與他們上一堂新春理財課。6 month ago
-
父母愛子女的心無微不至,即使自己為口奔馳或家中的財政緊絀,卻未必讓子女知道工作賺錢的辛苦,家中的財務狀況就如「不能說的秘密」。8 month ago
-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早前進行的「親子理財調查」發現,8成受訪家長(81%)給予子女零用錢,小學生每月平均獲得$449;中學生及大專生每月則平均獲得$1,134及$2,228。家長給予子女零用錢的主要理由為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77%),約一半(53%)家長以零用錢培養子女建立儲蓄習慣,只有28%家長認為零用錢是一個讓孩子開始管理金錢的機會。10 month ago
-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早前進行的「親子理財調查」發現,家長對於子女的理財態度及習慣有所憂慮。近一半(44%)受訪家長擔心孩子不了解金錢得來不易,不懂節儉,而24%家長則擔心孩子缺乏儲蓄觀念。 家長不妨趁就快開學之際,參考以下個開學小貼士,讓子女參與準備開學的使費,藉此引導他們明白開學使費多籮籮,金錢得來不易,應使得使。 1. 訂...1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