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欣賞子女多一點 正向管教多一點
有一次,我到小學三年級課室觀課,老師吩咐全班同學拿出工作紙。擾攘一番後,有幾位慣常遺失課業的同學紛紛大叫表示他們遺失了工作紙。此時我期待著老師的回應,老師沒有動怒,冷靜的說:「又唔見咁嘥紙? 樹精靈可能會唔開心喎。」這句說話換來片刻安靜。突然,有同學大叫 「邊個係樹精靈呀?」
你猜老師的反應會是:(一)學生欠帶功課、駁嘴及擾亂班房秩序,所以給予處罰;還是(二)故作聽不見,不責備,然後繼續教學?哈!都不是。老師給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回應。老師和我對望了一下,微笑起來。這個笑是給學生的童真。另一方面,老師順水推舟,用一個故事解釋環保的重要性,並提醒同學要有責任心(帶備工作紙上課)。這方法除了緩和氣氛之餘,亦間接化解了一場「災難」。
事實上,老師這種正面而且幽默的方式更能令學生引起學習動機,並加以反思。老師能從孩子童心的角度出發,而不是覺得學生故意挑戰權威。能看到事物中美好的一面,是正向心理學其中的奧義。
正向心理學對很多家長來說甚為抽象,以為需要參加很多專業課程才能學曉。雖然它有其「理論」,但若我們嘗試稱它為「正面角度」,可能更簡易地令人明白它的含義。簡而言之,就是以正面樂觀的態度看事物,包括管教子女。
試想想,當你看到子女的成績表,中文科90分,英文科75分,數學科55分。此時,你的焦點會放在哪裡呢?是在「咁鬼淺都唔識」的數學科?還是輕鬆取得高分的中文科?又還是欣賞孩子每天努力温習克服的英文科呢?
若你的孩子告訴你,他因好奇而弄壞家中名貴的音響電器,或因見義勇為而出手推開了同學;你會先看到一個淘氣衝動的孩子,還是一個有勇氣向你坦白的孩子呢?
其實,讚美的話更能留在子女的心底。下次家長管教時,不妨試試以下句式:「這件事情上,我欣賞你誠實(留意子女做得好的地方)。 你有甚麼感受(明白子女感受)?如果事情再發生, 我們可以怎樣做呢(探討更好的解決方法)?」
黃雋灝
教育心理學家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5 month ago
-
學生們開心享受長假期之後,很可能因不節制而養成沉迷網絡的壞習慣Professor Dr. Jean M. Twenge 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撰寫《iGen》,內容依據大量美國年青人的數據及深入面見,描述手機時代長大的年輕一代,如何較易沈溺於網絡世界、日夜顛倒玩手機遊戲 、網絡成癮,養成數碼行...8 month ago
-
2019新冠狀病毒(COVID-19)及其變種傳播風險高,令全球人類的生活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兒童、成人和長者均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依賴互聯網,香港學生因疫情停課改為較長期在家中線上遙距學習,較大機會會沉迷網絡遊戲,加上「網絡社交」氾濫,大眾更加依賴網上娛樂。8 month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10 month ago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1 year ago
-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個練習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平穩情緒,更可以改善親子關係。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