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資優兒童的隱憂(下) 籲家長重視情意發展
上回分析了資優兒童小麗(化名)缺課背後的可能原因,今次談談如何支援小麗重返校園。
介入
以往小麗的父母只關注她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她的情意需要及教導她社交技巧。就小麗的情況,學校的學生支援組邀請了家長、科任老師、學生輔導人員召開個案會議。
會議中,我分析了小麗的評估結果,並提出以下建議:
1. 讓小麗回復正常的規律生活是首要任務,故此家長需堅定地要求及協助小麗上學。學校願意彈性調整小麗的上課安排,包括短期內彈性上學時間,讓她適應校園生活。
2. 老師可提供與課題有關的增潤題目,讓小麗有學習的動機,並安排她做「小老師」幫助同學。
3. 小麗接受教育心理學家的個別輔導,讓她明白自己的情意需要及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
4. 學生輔導人員安排社交小組活動,讓小麗有機會練習與人相處的技巧,並改善與同學的關係。
執行以上的措施後,小麗的課堂出席率明顯變得穩定,而她的溝通技巧慢慢提升的同時,與父母及同學的關係亦慢慢改善。
寄語
「資優兒童」的標籤容易讓大眾有一個錯覺,就是他們在各方面均比他人優秀,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發展,毋需父母和師長操心。
其實,每個孩子均有自己獨有的情意特質和需要,資優孩子亦不例外,他們同樣需要被關愛、欣賞、支持。家長們在培育資優兒童的時候,必須從小教導他們自律的重要性,及訂立明確一致的行為標準;非因孩子資優便對其他不理想行為有所妥協,更不應拔苗助長,忽略其他能力發展。
無論子女是否學家長應欣賞並接納孩子各方面的表現,並需要按其情意特質提供支援和給予關懷,孩子才能夠健康愉快地發展所長。
作者
教育心理學家張趣怡姑娘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5 month ago
-
學生們開心享受長假期之後,很可能因不節制而養成沉迷網絡的壞習慣Professor Dr. Jean M. Twenge 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撰寫《iGen》,內容依據大量美國年青人的數據及深入面見,描述手機時代長大的年輕一代,如何較易沈溺於網絡世界、日夜顛倒玩手機遊戲 、網絡成癮,養成數碼行...8 month ago
-
2019新冠狀病毒(COVID-19)及其變種傳播風險高,令全球人類的生活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兒童、成人和長者均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依賴互聯網,香港學生因疫情停課改為較長期在家中線上遙距學習,較大機會會沉迷網絡遊戲,加上「網絡社交」氾濫,大眾更加依賴網上娛樂。8 month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10 month ago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1 year ago
-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個練習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平穩情緒,更可以改善親子關係。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