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新生命加入家庭,父母總會百般呵護,但又擔心一直抱著嬰兒,長大會被寵壞,或是會越來越黏人。這是真的嗎?其實已有科學研究證明,嬰兒時期被父母擁抱得多,對日後身心健康有正面幫助。
許多人已經知道,母親與嬰兒的親密關係對親子都有安慰及安全感的作用,而美國聖母大學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的心理學家Darcia Narvaez教授率領其研究團隊,研究了超過600名成年人的童年經歷,發現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邀請成人根據心理學中「進化發育微環境」的要素,回想他們的童年經歷:
父母是否經常擁抱?
是不是不管在家裡家外都能自由玩耍?
和父母不管在家裡家外都同樣親密有愛?
時常感到獲得父母的支持?
一家人是否經常聚在一起?
結果發現,那些在嬰幼兒及童年期經常得到父母的愛撫、擁抱、照護的人,長大之後不但不會極度依賴父母,反而會具有更開放的心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自如的社交生活。總體而言,他們生活得更幸福。
結果顯示,在童年得到更多親密行為的人表現出更少的抑鬱和焦慮、更好地接受別人觀點的能力和更具有同情心;相反,童年時期得到更少親密行為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差,並且在社會環境中更不幸,也更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
這項研究說明,如果不給孩子提供他們的進化需求,他們成年後社會能力和道德能力就會下降。
這對我們父母而言意味着什麼?從成年表現回推童年的親子互動,爸媽給予的關愛越多,對小孩的長遠幸福越有利。
Narvaez 教授解釋,很多父母擔心寶寶一哭就抱,會寵壞他,但其實在嬰兒期 (0到1歲)而言,這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寶寶需要爸媽的擁抱、安撫和肢體接觸,這些會幫助他的大腦及情感系統發育。爸媽應該對嬰兒的需求有迅速的回應,而不是放任寶寶大哭。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2/151221194130.htm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2 day ago
-
正向教育可培養小朋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邁向圓滿的人生。保良局正向教育團隊給家⻑的5個貼士,教家長培育「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小朋友。這些特質小朋友一定終身受用。3 day ago
-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3 day ago
-
「我想要個細佬/細妹!」相信很多爸媽應該都被小朋友問過這個問題。尤其見到其他同學朋友有兄弟姊妹,就會開始纏著爸媽「我也想要一個!」這位「毒男爸爸」遇上這個情況,選擇了一個有趣的處理方式。9 day ago
-
子女長得快,家長不單止要定期為他們添置新的衣服鞋襪,連眼鏡也需要隨成長不斷更換!孩子在20歲前,近視情況極快惡化,家長應每年帶小朋友檢查眼睛,確保能及時處理他們的視力問題;而遊戲時因碰撞而弄壞眼鏡,又或因為成長而頭圍變大,亦需要更換新眼鏡。那麼舊眼鏡可以如何處理?下列是護瞳行動給大家的建議:13 day ago
-
日前美國肯塔基州一個網紅家庭,夫婦二人帶着六名子女跑馬拉松,年紀最小的兒子只有六歲。他們完成賽事後於Instagram分享心得,隨即受到不少網民指責,直斥父母要求六歲小朋友跑馬拉松是「虐待」,引來極大爭議。13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