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家長用心聆聽孩子感受 成為孩子最強後盾
疫情的情況有所改善,本地的中小學已於五、六月分階段復課。很多孩子面對復課會有一定的壓力。他們或許會因憂慮未能應付復課後接踵而來的功課及評核而感到困擾。對孩子而言,這些困難猶如一座大山,既沒有辦法挪去,也不知道怎樣去攀越。堆積的壓力或會令他們感到沮喪和無助。
建議家長在這段日子多花時間去聆聽孩子的感受,嘗試理解子女對復課的心情,並讓他們表達當中的疑慮。在聆聽的過程中,家長應該以同理心盡量嘗試明白孩子的感受,不要予以否定,因孩子的感受是真實的,感受本身沒有對錯。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試試幫助孩子運用恰當的言詞去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與孩子一同去探索方法去解決問題。若家長能把孩子的情緒表現視為與孩子親近和進行情緒輔導的好機會,這將有助營造健康的家庭情緒氛圍。
當家長與孩子一起探索尋求解決方法時,可以嘗試把孩子心目中的『大山』化作可拾級而上的階梯,讓孩子感覺他們有能力去面對。比方說,有些孩子極其害怕默書,因為默書為他們帶來很大的挫敗感。在與孩子溫習時,建議家長可嘗試把這項艱鉅的任務化為細小的步驟。例如第一次可以先讓孩子打開課本讀默,若孩子能做到便可以讓他合上課本,按著家長提供的提示再進行練習,在過程中逐步減少提示,循序漸進地按著孩子的情況增加學習任務的難度和要求。這道理亦可應用於其他學習層面上。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一些可達到的目標,配合有意義的獎賞,幫助孩子建立成功感。
另外,家長應多讚賞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多給予孩子支持和肯定,在改善關係之餘亦可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
讓我們作為父母的,能成為孩子最大的後盾!
作者
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
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博士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本專欄的內容為會員的個人意見和見解,並不代表本會的立場。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5 month ago
-
學生們開心享受長假期之後,很可能因不節制而養成沉迷網絡的壞習慣Professor Dr. Jean M. Twenge 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撰寫《iGen》,內容依據大量美國年青人的數據及深入面見,描述手機時代長大的年輕一代,如何較易沈溺於網絡世界、日夜顛倒玩手機遊戲 、網絡成癮,養成數碼行...8 month ago
-
2019新冠狀病毒(COVID-19)及其變種傳播風險高,令全球人類的生活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兒童、成人和長者均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依賴互聯網,香港學生因疫情停課改為較長期在家中線上遙距學習,較大機會會沉迷網絡遊戲,加上「網絡社交」氾濫,大眾更加依賴網上娛樂。8 month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10 month ago
-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1 year ago
-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個練習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平穩情緒,更可以改善親子關係。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