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長庚兒少保護中心日前上載《致命的照顧疏忽,家長十大NG行為》短片,片中十個疏忽照顧行為由長庚醫院醫生投票選出,中心希望通過動畫,提醒家長「多一分關注,少一次遺憾」。
第10位:父母廚房煮飯,兒童不慎燙傷
眾所周知,廚房十分危險,有利刀、火、熱水等,兒童在旁玩耍,容易發生意外,所以不要讓小朋友進出廚房。
第9位:疏於照顧,令小朋友游泳戲水溺斃
父母帶小朋友去海灘或泳池游水,若沒有看緊他們,他們可能在千鈞一髮之間溺斃。當孩子在水中,家長視線不可離開小朋友,要隨時注意他們動態,最好也不要使用手提電話,以免分心。
第8位:窗戶沒安全鎖,兒童不慎墜樓
打開窗戶可令室內空氣流通,但家長若沒有看守小朋友,他們有機會爬窗,繼而發生意外。家長平日應告誡孩子勿在陽台、窗台附近或天台嬉戲或流連,還有勿讓孩子單獨在家或長時間離開家長視線。
第7位:小朋友玩窗簾,被拉繩勒住
幾乎每個家庭都掛上窗簾,用來遮光和保護家人私隱,但窗簾繩隨時成為小朋友的「殺人兇器」,家長可使用收線器把窗簾繩完整收起,避免發生意外。
第6位:誤食不安全的玩具
玩具是兒童成長的好伴侶,年幼小朋友對物件好奇,甚至吞下玩具,尤其有細小配件的玩具更易令兒童窒息。家長應選擇安全、適齡的玩具,並教導小朋友正確使用方法。
第5位:獨留幼兒於浴缸洗澡玩水
幼兒愛洗白白,家長有時因為要接電話、回覆訊息或處理其他事務而離開浴室,小朋友有機會在電光火石之間溺斃。家長應保持警惕,不要獨留6歲以下孩子在浴缸或浴盆中。
第4位:未提供適當營養、未施打疫苗
接種疫苗有助提加小朋友對病毒的抗體,本港設有「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家長按小朋友年歲須帶他們打針。在台灣未有硬性規定兒童必須施打疫苗,醫生建議家長如期帶小朋友打疫苗,平時飲食也應均衡,確保兒童有足夠營養。
第3位:藥物沒適當儲存,令兒童誤食
不少家庭家中儲存藥物,小朋友誤食藥物,嚴重可以致命。家長要注意藥物或危險物品擺放位置,例如放在高處,避免兒童誤食。
第2位:兒童沒使用安全帶或安全座椅
家裡有私家車,可方便一家大小出入,若小朋友沒有扣好安全帶,遇上意外時就有拋出車外的風險。所以兒童乘坐私家車必須扣好安全帶,幼兒應使用安全座椅,兒童應坐在後座。
第1位:讓嬰兒趴睡猝死
家長在幼兒睡覺時短暫離開,幼兒可能會轉身趴睡,引致猝死。不想「一失足成千古恨」,家長就要時時關注嬰幼兒的舉動,一歲以下嬰兒都應仰睡、趴睡和側睡都不安全,而且要選擇較硬的床墊,不要與其他人同睡。
-
本港有近88%年輕人患上近視,位居全球最高比率1。當中,兒童為最高風險的患者,約61.5%兒童早於12歲受近視影響2。新冠肺炎疫情令港童轉為網上學習,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大大增加,同時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進一步令學童加深近視,復課後多了「四眼仔」或「四眼妹」,情況值得家長關注。保護視力要從小做起,通過3招有效控制近視!2 day ago
-
疫情令中小學生上網時間激增,造就重大網絡安全風險。有調查發現,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遭受網絡欺凌,對兒童的情緒及社交發展有深遠傷害,家長和學校需着手保護兒童!4 day ago
-
口味偏好早於嬰幼兒時期已建立,如果BB從小經常進食過甜或過鹹的食物,不但影響飲食習慣,長遠影響健康。消委會檢視37款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小食,分別是米餅、泡芙、小蛋酥(又稱小饅頭)、穀類小食和乳酪粒。在25個提供糖含量的樣本中,發現52%樣本糖含量超出食物安全中心水平,當中所有乳酪粒樣本全屬高糖。消委會提醒家長,聲稱無添加糖的食品亦可能添加濃縮果汁等游離...6 day ago
-
偶像組合MIRROR成員姜濤自去年宣佈「做爸爸」後,不時留意契女的最新動向。昨日他分享了契女的影片,更再次表達自己想生女兒的決心!9 day ago
-
和富社會企業「香港開心D」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主辦「香港開心指數」研究團隊發佈最新數據,探討香港2022年疫情高峰期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及關係變化,發現在新冠疫情下,本港平均每5個家庭有1個不開心。10 day ago